14
A+ 大有这样一群人,接到作业任务就挺进大山,喝山泉水、住帐篷,与星月为伴、以山林为家,为广袤的兴安大地增添绿色……他们就是森林经营战线的职工。近日,笔者走进绰尔森工公司塔尔气林场701综合经营工队,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塔伊干线54公里处,一座6米宽12米长的绿色帐篷依偎在公路旁的山脚下,这就是701综合工队的野外驻点。由于林场森林抚育任务地块分散,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清晨,室外温度有零下三十几摄氏度,走进帐篷,一股热浪顿时让笔者的照相机镜头蒙上雾。大铁炉子挂着长长的铁制火墙,几乎从帐篷的一头到另一头。为了采光好,帐篷的南面和帐篷棚顶中间用的是塑料布,让帐篷内非常透亮。
铁火墙子的砖头上,放着大家的棉鞋、棉手套和水杯。上了山,喝热水就难了,吃过早饭的工友们,正大口大口喝着热水。
“刚建点时,作业场地就在周边,越干越远,现在作业场地离帐篷最远的有四五公里。大家一般早晨7点就出发了。”塔尔气林场驻点技术员何彦良说。森林抚育任务拨交后,何彦良就跟班驻点作业,与职工同吃同住同上山。
“这样跟着他们,遇到生产中的复杂情况能及时处理,他们哪里作业不到位也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保证作业完成一块儿、合格一块儿。”何彦良说。
望着大家出工远去的背影,我只好望路兴叹。好在我们可以坐车,又选择了距离驻点最近的张建海作业组去拍摄。
坐车、走草甸、穿灌木丛,爬上一段山坡,进入一处白桦林,我们隐约听到了油锯的声音。虽然听见声音,但我们赶过去也快把力气耗尽了。只见张建海、李华、吴桂清三人一组,正拿着油锯放倒伐区的被压木、枯立木、站杆,再截断、归堆。他们走到哪儿,呼出的热气就飘到哪儿。
“嘭!”在李华的扶推下,吴桂清一锯下去,一根胸径8厘米的树干从林中的空隙处倒下,瞬间就被雪埋了起来。吴桂清拿着短把油锯,娴熟地按照树倒的痕迹下锯,雪花连同锯末一起飞溅起来。截断一截,李华就抱起一截,枝丫迅速堆成小山。我撵着他们跟着拍摄,还是跟不上速度。
“嗡、嗡……”突然,吴桂清的油锯声变得混沌了,锯不吃劲了。他试探着油门,调整着化油器油针。听到这边的情况,张建海大声喊:“是不是火花塞不行了,换一个吧?”随即提着油锯赶过来,两人一起修。
在山场干活,作业组的几个人早已融为一个整体。他们互相招呼着、照应着,齐头并进。
“来,歇一会儿,拢把火,吃饭吧!”临近中午,他们在雪地上扒开一个坑,露出草皮,截断几根干树枝点着。红彤彤的火苗在林间空隙燃起来。他们把加粗加大的手套插上木棍烤着,但是双脚只能埋在雪中了。
背包中,馒头、鸡蛋早就冻硬了,幸好水壶里的水还没冻实。折几根树枝,做成签子,串上馒头和早晨腌制好的肉块,把煮好的鸡蛋埋进炭火,这就是他们的“美食”。
“蓄积消耗好像不够,一会儿咱把这边再处理一下。”
“年前多抢点任务,年后就不用着急了!”
“尽量多干点,过完年再下几场雪,就更不好干了!”“但必须保证安全。”这是他们一天工作中最长的休息时间,也是沟通商讨的好时机。
翻动着馒头、肉片,烤好了,你递给我一块,我递给你一块,这是亲兄弟间也难得一见的亲昵。
“时间过得真快,过这个年我都55岁了,要退休了!”李华说。
“2021年咱们也没在家待上几天,一忙乎就过得快!”吴桂清说。
吴桂清所说的“忙”是指刚刚过去的2021年,他们承担了两荒造林、补植补造、森林抚育以及春秋两季靠前驻防等工作任务,从年初到年尾,始终工作在一线。
我问年纪最大的李华,干这样的活累不累?他说:“累!”
说不累是假的,他们3人参加工作都在塔尔气林场工队,当过采伐工、集材工,现在又转型到森林经营中来,一干就是30多年。
“干活时累,但是看到雪地上增多的动物脚印,看到这些树年年见长,我们也非常高兴。”李华说。
长年在外,他们脸庞黝黑,双手粗糙,身板也不那么挺拔了。但他们对工作、生活积极乐观,没有一句怨言,目光中带着坚毅和骄傲。
“开始干活啦!”简单的午饭过后,他们拿起油锯,又向更高的山坡进发。笑声未落,油锯的轰鸣又在山林里奏响。三位工友的身影渐渐隐匿在树丛中。
阳光透过坡顶白桦木的空隙照射过来,明亮而温暖。蓝天白云下,我仿佛看到点点新芽正在枝头上孕育。春风一吹,将是满眼新绿!(何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