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张淳源 赵兴祖 包文君 通讯员 刘宏伟
驼鹿、貂熊、猞猁、狍子、野猪、棕熊……在内蒙古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活跃在绿水青山间,与人类比邻而居。
2月15日,内蒙古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巡护监测员齐志峰、程林身穿迷彩棉服,沿着野兔留下的脚印,蹲伏在雪地中的一棵树下,聚精会神地布设着红外相机,并做好红外线自动相机布设记录。
内蒙古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隶属于金河森工公司,东部与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动物32目、70科、26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5种。
近年来,内蒙古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不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对湿地公园野生动物资源种群数量、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等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对湿地公园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
齐志峰介绍,他们日常巡护采用路线法,沿固定巡护路线监测动物种类、分布、数量、主要栖息觅食地和食性,还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路线等,分析总结动物生存能力等相关数据。红外相机监测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内蒙古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2022年,湿地公园通过红外线相机捕捉野生动物“影像”69段,有效时长达102个小时,取得了园区内野生动物第一手宝贵资料。
每次进山,巡护监测员的背包都装满了相机、电池、干粮等,走到哪,这十几斤重的背包就背到哪,平均每天要行走10公里的山路。如今,在湿地公园可徒步的范围内,哪个地方有路、有坡,或是有沟、有溪,齐志峰和程林都了如指掌,他们俨然已成为湿地公园的“活地图”。
“猞猁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以前少见得很,现在见得多了。”程林低头查看红外相机里拍摄的照片说道。随着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近年来,他遇到猞猁的次数多了不少。
立春后的白天越来越长,齐志峰、程林会比冬日更晚下山。结束了一天的巡护监测工作,他们交流着一天的感受,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中。
采访时,记者跟随巡护监测员踏着厚厚的积雪一起巡护,一起布设红外线自动相机,他们的艰辛与不易让记者感同身受。巡护监测工作看似平淡无奇,不断地简单重复,但一件平凡的小事,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就是壮举。齐志峰说:“我将继续坚守山林,做好野生动物巡护监测工作,为野生动物们创造更广阔的幸福家园。”齐志峰干好工作的坚定决心,让记者敬佩。正因有他们,林区监测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向世人展示了林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无论严寒酷暑,他们以不言苦不怕累的精神,坚守在大山深处,为林区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