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杜景云
从1991年我第一眼看到《林海日报》到如今,已共同走过了32个春秋。《林海日报》既是我成长的阶梯,更是我离不开的良师益友。
20世纪9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我,成为家里5个子女中唯一接班的孩子。我满怀希望上班后得知,我的工作是在劳动服务公司农牧场当一名力工。我每天扛化肥、拌农药、除草、收割……扛着锄头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里,头和脸被蚊子和“小咬”包围着,手磨出了老茧,有时候累得直想哭。我常常在迷茫中问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在田地里消磨了吗?
有一天,我与工友们在休息室里休息,忽然看到一张不知谁带来的《林海日报》。我随手打开看了一下,发现报纸上写的都是林区的事情,生动熟悉的小故事、简洁的消息仿佛带着松脂的香味,特别是副刊的文艺稿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像遇到了老朋友一样,很快就把一张报纸都看了一遍。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经常写一些小小的文艺稿,上学时作文还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读,于是我也想投一篇散文给《林海日报》试试。虽然写得很认真,但能不能发表一点把握也没有。贴上邮票寄出去后,就怯怯地希望与我的作品在报纸上见面。我上班的地方很偏僻,看到报纸的机会很少。我每次发现一张《林海日报》就拿来搜索一遍,看看有没有我的作品。
5天、10天……我没在报纸上看到稿件的踪影。“也许我的作品根本达不到报纸的要求,也许根本没人看我的东西……”在胡思乱想中又过了几天,我的热情慢慢冷却了。没想到有一天,单位的同事告诉我,有一封《林海日报》寄给我的信!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是用稿通知吗?我的稿件终于发表了吗?我把信拿到没人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里面不是用稿通知,而是我原来寄出去的稿子。“原来是退稿信啊!”我失望地把稿子扔到一边,居然还有一页信纸附在退稿后面掉了出来。我打开一看,是《林海日报》社编辑给我写的短短的一封信:“稿子很有潜力,但离发表还有一段距离,希望继续努力。沿着小河走,终究会发现大海。”落款只有年月日没有名字,但满满的期待和鼓励的话却让迷茫中的我眼泪夺眶而出。对!“沿着小河走,一定会发现大海!”那天以后,我细心收集身边的感人事迹,坚持写日记,把生活中的感悟写下来。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可工人师傅们的工作热情很高。特别是一位随丈夫来林区的女拖拉机手,驾驶技术高,工作任劳任怨,我们都亲切叫她“王姨”。王姨不仅开拖拉机、收割机技术一流,对机械修理也很精通。拖拉机的零件都很重,修车没有暖库,王姨就带着一两个小伙子在冰冷的室外工作。长年的机油浸润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让她的手不断爆皮,伸出来比男人的手还要粗糙,但她从来都乐观积极地投入工作。我发自内心地敬佩王姨这样敬业的好职工,就把王姨的事迹写下来,再一次寄给《林海日报》,不久后居然真的发表了。摩挲着印成铅字的文章和我的名字,我心里甜甜地念叨那句编辑给我的鼓励:“沿着小河走,终究会发现大海!”
从那以后,我经常写新闻稿和文艺稿,作品也经常在《林海日报》上发表。林业局宣传部知道我是基层职工,多次为我争取好的写作条件。通联部每年召开通联会,我和各个林业局的通讯员就好像回娘家一样高兴。虽然彼此都没见面过,但名字在报纸上早就熟悉,很快就成为神交已久的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林海日报》为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我也见证着《林海日报》每一步的成长。从开始的铅字小报,到激光照排的大报纸,再到报纸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于我而言,《林海日报》不仅是一张报纸,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面图腾,是鼓励我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