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记者 赵兴祖 郭卫岩 包文君 通讯员 杜凤明 孙楠楠
一场秋雨后,大兴安岭碧空如洗,青山远黛,近水含烟。
8月24日至25日,“相约内蒙古森工”生态文学笔会20余名作家又开始了新的行程,走进莫尔道嘎。这里如画般的自然风光、职工们安居乐业的场景……跃动在作家们的笔下和镜头中。
走进森林,品读生态,作家们来到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登上观景台,九重山岭一览无余,大兴安岭的深邃与辽阔尽收眼底;在红豆坡与网红“蓝大胆”“大强”亲密接触,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在使鹿部落,观看鄂伦春风情舞蹈、聆听森工特色原创歌曲,与驯鹿等动物“零距离”接触,感受浓浓的森林文化。
“这里不但环境保护得好,而且动物不怕人,真有趣。”“壮美的大兴安岭与想象中的真不一样,值得更多的人来看一看。”……眼前的景象,也激发起作家们内心对自然的无限热爱,自然生态之美在作家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渐渐生动起来,创作欲望和灵感不断迸发。
一路走来,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委员、散文作家哈森高娃感触很深,她说:“通过这次生态文学笔会,有了和各位作家、学者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通过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林区,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美。在林间看山雾缭绕,看河流九曲八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何等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她也给大兴安岭留下了寄语,美丽的大兴安岭,我们梦幻的天堂,愿她拥有妖娆美丽,愿她永远一碧万新。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体察观望,一路探究思考。作家们用脚步丈量兴安大地,用心凝望靓丽风景、用情感受森工文化。
走进安格林林场风情园,作家们参观风情园工队特色餐厅,品尝大兴安岭野生浆果;在工队展厅,透过采伐作业照片、老物件,探寻务林人封存的记忆;登上森林小火车,作家们凝望窗外,古松、白桦林、河流构成了一幅幅山水画,令人赞叹不已。
“乘坐森林小火车,一路穿越大森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望不到边的绿水青山,让我仿佛看到当年林业工人在这里劳作,一列一列火车满载木材从这里运往祖国四面八方的场景。”今年70岁的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文化和戏剧学者廖奔深有感触地说,来到大兴安岭,每天都有收获和惊喜,每天看到的景色也是不同的,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森林,满眼的绿色,让人震撼,我将以这次大兴安岭之行为契机,开展森林文学创作和研究,用我的笔描绘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美丽,书写它的雄伟、狂野和激情,希望能给全国读者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两天时间里,作家们不辞辛苦,坚持将视角下沉,用镜头留住秀美风景,记录林区的发展变化,用心聆听、挖掘70多年来几代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
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特聘作家李朝俊,用手机认真记录下感想感受。在他看来,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大兴安岭就是美丽中国最生动的写照,大兴安岭的美,让人心旷神怡,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加深了对生态保护建设的理解,也为接下来的森林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李朝俊告诉记者,他将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历程为题材,力争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书写好林区故事。
五天的生态文学笔会虽然短暂而紧凑,但是大家收获颇丰,不仅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领略到独特的森工文化,结交了志同道合的生态文学之友,同时也感受到了林区人的质朴与热情。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凝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新的力量正从林区大地出发,把绿色之歌唱得更嘹亮悠长,直至人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