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银发生辉映林 海赤子丹心耀北疆———记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退休老干部、义务植树老党员李庶坤

包文君
2023-08-30
2665

       编者按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当前,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前往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深入挖掘、采访老一辈林区开发建设者李庶坤的先进事迹,了解老人用执着和坚毅书写“绿化愚公”的动人故事,感受他献余热、绘晚晴,一颗红心永向党的精神品质。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19年的时间,李庶坤老人扛起铁锹,背上树苗,一个人,一片山,栽种树苗2.5万余株,为荒山披“绿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务林人为生态保护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本报今日刊发《银发生辉映林海赤子丹心耀北疆》一文,与您共同见证老党员李庶坤用一生践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为祖国护绿、为青山添彩的拳拳初心。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赵兴祖

       兴安八月,万山耸翠。

       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蜿蜒的山路、苍劲的林木、起伏的远山,恰似一条长龙飞向天边,那群山重叠,层峰累累,犹如波涛奔腾,又好似巨浪排空。

       那绵延苍茫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以其丰厚的馈赠,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栋梁之材,更哺育了许多林业英雄。有人说,大兴安岭是成就伟业、造就英雄的地方,大兴安岭的山峰有多少座,大兴安岭的英雄就有多少个。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们至今仍传颂着一个“倔”老头李庶坤义务植树的佳话。1991年至2011年,已从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李庶坤,用19年的执着和坚守,义务植树2.5万株,在荒山秃峁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被林区人亲切地称为兴安岭上的“马永顺”。

       “不能做对不起党的事儿”

       1927年7月,李庶坤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贫穷,李庶坤小学只读到四年级。1947年,李庶坤响应号召,加入民兵队伍,经历过苦难的他,十分珍惜这段美好时光,积极协助解放军站岗放哨、巡逻侦察、运送物资……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这个优秀的青年被党组织选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年,李庶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鲜红的党旗,他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从此他把自己的余生都交给了最信赖的党组织。

       在他的入党志愿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党解放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我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到底。

       李庶坤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党的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1974年2月,天寒地冻,万木萧然,受党组织委派,李庶坤从伊春市友好林业局调任阿里河森工公司工作。从那以后,他和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人对党忠诚、正直清廉,工作负责、真心为民,一心为公、毫无私欲,就是太倔。”这是所有接触过李庶坤的人,对老人的一致评价。

       李庶坤历任阿里河、甘河、大杨树森工(林业)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不接礼、不铺张、不浪费是他始终如一的原则和底线。

       李庶坤常说,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坚持把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到阿里河上任不久,一天,有人为求他办事,给他送去了两瓶香油,被李庶坤轰了出去,香油也扔到门外。后来,这个人以为东西拿少了,又送来2盒罐头和2瓶酒,结果李庶坤把他带到门外,气愤地说:“你来我家做客我欢迎,但你必须把东西放在门外,你要还想给我送礼,那还是带着东西回去吧。”结果这人羞愧不已,只好拎着东西灰溜溜地走了。

       此事传开后,也再没有人敢给李庶坤送礼了,职工群众无不称赞。

       李庶坤喜欢到基层工作,喜欢和一线职工在一起,植树造林,他抢着干;职工伐木,他帮着打枝……每次下基层调研,他都要求林场食堂和工队不必准备招待餐,自己会根据时间和行程,带好足够的口粮。无论是在林场,还是在一线工队,每次吃饭时,他都会掏出自己带的馒头、面饼和咸菜,就着白水吃,一边吃一边了解情况。

       “不能做对不起党的事,公家的便宜丝毫不能占,……”李庶坤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同样如此。

       一次,李庶坤的儿子在工作中乘坐公车下基层,事后,公车司机车直接把他送回了家。李庶坤知道后,对儿子进行了狠狠地批评,说道:“公车是工作时候用的,不是接你上下班的,公车送你直接回家也是不行的。”第二天,李庶坤就去公司财务缴纳车费,财务不要,但在老人的坚持下还是收下了。

       即使是过年,全家团聚,面对子女拿来的年货,李庶坤也不收,他说:“菜、肉我都准备好了,你们来就行。”每到这天,老人都会用一首《东方红》,唱出自己爱党爱国的心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生命不息造林不止

       1991年,原本应该安享退休生活的李庶坤,做出了一个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向党组织主动请缨,每年义务植树1000株,并确保90%以上的成活率,为荒山披绿。

       那年李庶坤65岁。

       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党组织经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安排李庶坤在就近的大杨树林场植树。

       当时,大杨树林场场址的后面,是一座光秃秃的荒山,上面杂草丛生,距离居民区只有200米,附近居民和养殖户经常到山上取土、放牧。

       那年的春夏之交,李庶坤独自来到这里,在山上种下了第一棵树苗。也是自那时开始,一辆自行车、一把铁锹和一个水桶,伴随着李庶坤老人的桑梓岁月。

       大杨树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有限,每逢春夏之交的时节,每天早上李庶坤都会带着老伴儿准备好的口粮,骑着自行车来到林场苗木窖领取树苗,然后一头扎进荒山中,直到夜幕降临后才肯收工。一棵棵绿色的树苗在荒山上拔地而起,荒山从此焕发了生机,充满了希望。

       李庶坤还主动要求担任林政监察员,用他的话说:“植树造林,三分在种,七分在护,只种不护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闲暇之余,李庶坤特别注意锻炼身体,他说,身体是植树的本钱,要在有生之年多栽树,想要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就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

       曾经,在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举办的职工运动会上,李庶坤报名了万米长跑项目,虽已年过花甲,最后一个抵达终点,却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时至今日,一些上了年纪的职工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回忆道,所有选手都在为李庶坤加油,整个现场观众都为老人欢呼。

       1998年,老人栽下的近万棵树苗已是一片小有规模的树林。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喜讯让李庶坤老人更加激动,他又把每年的造林任务增加到了1500株。在1998年给党组枳上交的思想汇报中,他立下了“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誓言,并真诚地说:“到2006年,我80岁,正好能栽2万棵树,我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保重身体,勤锻炼,争取活到80岁。”

       李庶坤老人身材瘦小,头发花白,有着一双筋骨突出的手和一张写满了风霜的面庞。他住在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低矮小屋内,屋内摆放着四五十年代的老式家具和一台12英寸的老式电视机。

       老人喜欢阅读,《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林海日报》是他最爱看的刊物,每次看到有新政策和重要的章节,他都会剪下来,粘贴在一起。在日记本上写下阅读感受、所思所悟和当天种树的成果。

       挖坑、种树、浇水,李庶坤都坚持独自完成,组织上曾多次安排人员帮助,却被他多次婉拒。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人的子女多次与老人商量一起种树,但老人不肯,他说:“坚决不行,我这是义务植树,你们去了,万一单位有事找不到你们怎么办,会影响工作。”

       一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细雨,老人骑着自行车在上山的路上,不慎摔倒在路旁,身上多处淤青,随即被人送到家里。那天晚上,老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没有完成任务,白白浪费了树苗,我下次一定补回来。

       2001年3月中旬,老人得了胆囊炎,家人都劝他赶紧到医院治疗,可老人担心错过春造最佳的顶浆期,只口服了一些消炎药,就拖着疲惫的身体,顶着刺骨的春风,坚持到造林地清理地被物。

       同年,4月17日,正在荒山上植树的李庶坤老人病情加重,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昏厥,幸亏有人及时发现将他送回家中。在公司领导和子女的再三劝说下,他才到哈医大接受手术治疗,医生告诉家人:“再晚来3天就会危及生命了。”然而,仅在医院住了17天的老人,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阻,在术后伤口尚未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就出院了。回家后的第二天,李庶坤老人就到山上植树,家人心疼他,但又无法阻拦他,只好帮他一起完成了当年1500株的造林任务。

       2004年初春的一天清晨,老人突然发现林子里的几千株树苗被牛羊啃食,看着残缺不全树苗,倔强的老人眼含泪花,一句话也没有说,却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庶坤老人没有听别人在林地撒药、设陷阱的建议,也没有向养殖户索赔,他找到林场的负责人,把辖区内的养殖户集合在一起,诚恳地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生活不容易,我回来种树苗,就是要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希望大家能帮一把,勤跑跑,看好自家的牲畜。”

       事后,平生从不送礼的李庶坤,自掏腰包买了胶鞋送给养殖户,并给他们发放自己手写的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单。李庶坤的行为感动了养殖户,从那以后,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李庶坤一个坑一个坑地刨,一棵苗一棵苗地种,为这个无名的荒山重披绿装,他的头发也从灰黑变成了银白。

       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

       有人曾经问李庶坤,为什么种树?

       李庶坤回答:“栽下了一棵树,就栽下了一个希望,无数个这样的希望聚在一起,就能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

       锻炼、造林、锄草、清林,老人一丝不苟,管护着2.5万株树苗一天天茁壮成长。

       2009年夏,耄耋之年的李庶坤规划着今后的义务造林任务:“只要我身体条件好,能劳动,我就坚持植树造林不止,力争多栽树、栽好树,为了这个目标我要争取活到90岁,干到90岁。”

       人们并不知道,从那时起,他的生命之钟已经进入倒计时。

       那年冬天,天气格外冷。春节临近,李庶坤老人却因突发疾病住进医院。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李庶坤老人清瘦的脸庞上,病榻前,老人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的眼睛透过窗口望向远处,仿佛望着密林中自己亲手栽植的树木,缓缓地闭上了双眼,向那片林子追去……

       经后人粗略估算,19年来,李庶坤老人为植树、护林累计行走了2万多公里。直到生命的最后尽头,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片割舍不下的绿色……

       有人说:“李庶坤如果把心全用在自己的小家上,他家肯定发了。”

       这是事实,然而,他没有。2014年,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为鼓励机关干部带头植树造林,在林区率先施行营造私有林政策。李庶坤的女儿是机关干部,也有营造私有林的任务。有人找到李庶坤老人,商量能否把老人栽的树记在女儿李春艳的名下。李庶坤眯着眼睛,摇着头说:“那可不行,现在虽然政策变了,但我不能那么做。我种树是义务给党组织的,是给咱林区的老百姓栽的,从栽树的那天起,我就没想过要把林子变成自己的。女儿有任务,我可以帮她,但树不能给她。”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的团员青年和一些退休职工受到他的感染,纷纷加入到义务植树造林的行列中,他们栽植的“青年林”和“夕阳林”已有500余亩的规模,并得到了有效地管护。

       2013年,“李庶坤纪念林”在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落成,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成千上万个大兴安岭的开拓者、建设者、奉献者的纪念。

       如今,这里成为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承和发扬大兴安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李庶坤“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绿化荒山、造福子孙”的精神圣地。

       “您种的树我们来守护”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

       2023年8月的一天,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的管护员任庆军、任灵枭父子早早地来到李庶坤纪念林,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是否有牛羊破坏的迹象。

       任庆军在大杨树林场从事管护工作43年,常年的风吹日晒,使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他不仅是周边村民眼中的“黑脸包公”,还是管护工作中的“铁面包公”。在管护区域内,只要他发现有破坏森林资源和防火期内违法使用火源等行为,就会及时制止。

       为了不让老人栽植的树苗被破坏,任庆军经常对闯入者进行劝说,附近的居民知道这片林有这样一位“厉害”的守护者,再也不敢轻易进入。

       任庆军曾在这片林子中,握着老人的手,向他许诺:“您种的树,我来守护,有我在,今后这片林子,谁碰都不成。”

       一句诺言,一生践行。这片林子虽然不在自己负责的管护区内,但由于离家只有200米的距离,20年来,每当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任庆军都会到这片林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今年是37岁的任灵枭回林区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从小他就常常跟着父母来到林场附近的造林地,帮着运苗、扶苗、踩土,看着一株株小树苗,心中也种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

       那时候,任灵枭总能看到一位老人,每天都带着工具到这里植树,幼小的他非常不解。直到参加工作以后,任灵枭才知道,当年那位早来晚走,独自种树的爷爷叫李庶坤。

       工作中任灵枭表现出色,在2018年林场职工投票选举中,得票数超过了父亲,被选为林场新一届护林队长,接了父亲的班,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村屯的居民们开玩笑道:“老任队长要退了,小任队长又来了。”

       今年60岁的任庆军即将面临退休,任灵枭也决定走好父亲的路,干好本职工作,将务林人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

       言传身教,立德于行。任灵枭12岁的儿子每当看到公司的运兵车路过,总会骄傲地说:“我的爸爸是林业人,他在守护这片林海,我长大了也要像爸爸那样。”

       绿色,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底色。开发建设71年来,林区人工累计更新造林总面积超过2000万亩,并创造出库都尔、阿尔山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造林奇迹。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李庶坤、崔曾女、于海俊、颜士文……细数林区这些先进典型,他们或为最美奋斗者,或为林区脊梁,或为优秀共产党员,或为林区默默奉献的普通职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一颗爱国、敬业、奉献的心。

       苍穹之下,青松为证。李庶坤老人义务植树的2.5万株幼苗,如今,最高的树木达到10多米,最粗的达到20多厘米。一棵棵挺拔的落叶松,仿佛战士一般静静地屹立在群山峻岭中,守卫着祖国的北疆……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