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编者按
8月22日至26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内蒙古森工集团联合举办“相约内蒙古森工”生态文学笔会。活动中,20余名知名作家行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山水之间,行程近千公里,走林场、进一线,见证了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魅力。作家们将用手中的笔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林区样板”,以文学的形式讴歌生态文明思想,讲述务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林区故事。
即日起,本报开设《知名作家“话”森工》专栏,为您讲述作家们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所感所悟。
廖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学者、作家、书法家,先后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著作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田汉戏剧理论奖等奖项,代表作有《中国戏曲发展史》《东西方戏剧的对峙与解构》,散文集有《淡空鹤影》《行色匆匆》等。发表论文、散文、杂文、诗歌、剧本、词赋600余篇。
■本报记者赵兴祖
“我一生都向往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在今年70岁的时候,终于达成了这个夙愿。我看到了雄壮的森林、绝美的日出、宏大的松涛、静谧的白桦,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廖奔满怀深情地说。
喜欢阅读的廖奔,自幼曾在课本、读物、文学作品中了解过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对林区茂密的原始森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这里成了他一生向往的地方。“工作以后去过全国的很多地方,也走进了一些森林、看过一些树林,每次都会想到大兴安岭的森林,幻想着心中那片森林的模样,今天终于见到她了。”廖奔欣喜地说道。
“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天都有收获和惊喜,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森林,满眼的绿色让人震撼。这里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茎干笔直,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浓荫遍野,松涛阵阵,雾气蒸腾,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廖奔告诉记者,乘坐森林小火车时,一路穿越大森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望不到边的绿水青山,他仿佛看到当年林业工人在辛苦劳作,一列一列满载木材的火车从这里运往祖国四面八方的场景。
廖奔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有创见的主导思想,其中一个就是生态文明思想。看得见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被全国各地落实到了工作中,眼看着中国变得美丽起来,走遍全国到处都是绿意青葱、繁花似锦,全中国成了一个大花园。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一代幼树已经卓然成林,这其中包含森工集团多少职工的辛勤汗水,向他们致敬。
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变化,廖奔感到欣慰:林区曾经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供材基地,为祖国建设贡献了大量木材,停伐后,务林人迅速转变观念和身份,成为保护大兴安岭的一支有生力量。他说:“我一路参观和询问,走进工队、航空护林局等地,看到的感人事迹太多了。这片林海因他们的守护,正在重新成为中国北部最大的森林带。在把生态旅游转化为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务林人赋予了大自然更多文化内涵,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一片宝山宝水之地。”
“大兴安岭林区蕴含着自然的美、人文的美、历史的美……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廖奔说,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是一名潜心研究文学理论,特别是戏剧理论的学者,一生的精力都用在撰写戏剧理论、戏剧历史方面的作品上。但他喜欢行走,也写一些文化散文。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参加生态文学笔会,让他有机会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去观察大自然。
“我将把这次林区之行作为一个新的契机,开始我的生态文学写作,希望用自己的笔描绘出大兴安岭林区的美丽、雄伟、狂野、激情,为全国的读者拿出一份好的答卷。”廖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