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李轶铭:无影灯下写春秋

王琦
2017-03-24
2616

○本报见习记者米何妙子

因为病患,他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因为病患,他很少与家人共享独处时光。他是李轶铭,牙克石市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外科主任医师,呼伦贝尔市医学会第一届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SCO)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会员……在无影灯下,他用精湛的技术和仁心仁爱,拉长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战线。

走进李轶铭的办公室,窗明几净,干净整洁,一张张化验报告单整齐的摆放在桌面上,办公桌前的他神情内敛,眼神深邃而专注。微笑,是在他脸上时常能看到的表情,正是因为微笑,患者感受到了医者的温暖。

每天,李轶铭设定的闹钟在早晨六点半响起。半个小时穿衣吃饭,7:30,他准时出现在牙克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病区,这比普通上班族“朝九晚五”的时间设定整整早了一个半小时。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坚持节假日查房。3月18日,星期六,李轶铭像往常一样开始查房,穿上白大褂,他拿起患者医嘱,仔细询问住院患者的情况。“今天感觉怎么样?伤口还疼吗?”每到一个病房,李轶铭都耐心地询问着患者的病情,并仔细观察患者的伤口。他告诉记者,对待患者必须拿出足够的耐心,尤其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患者,他们在描述病情的时候或许会从10多年前的病痛开始讲起,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听他说完,然后再为他讲解发病的原因,这样在患者心里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治疗病痛。

8点30分,李轶铭要为一名患者做甲状腺癌根治手术,对于他来说,每次奔赴手术室的心情同奔赴战场的心情是一样的,患者体内的肿瘤侵蚀着患者的身体,而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肿瘤从患者的体内“清除”。他说:“不管手术大小,我们都要像做大型手术一样认真负责地对待。”有时,一台手术下来已经过了下班时间,李轶铭说,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中的他只想睡觉。而每一名医生24小时不允许关机的“命令”,又让他时时刻刻都处于战备状态。他说,最怕半夜手机铃声响起,但这却是“经常有”的事。

李轶铭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医学技术,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始终忘记不了那些痛苦的面孔,也始终铭记“治病救人”这个为医之本。2005年,李轶铭从天津肿瘤医院第38期临床医生进修回来做第一台手术时,很多人都非常关注他,但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患者体内的肿瘤处理掉。那一次,李轶铭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慕名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位70多岁的患者很执着,每年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带上自己亲手采摘的“绿色食品”准时出现在李轶铭办公室门口。“我每年都会来看你,感谢你,告诉你,我还活着,活得很好。”这是患者见到李轶铭必说的一句话。李轶铭在2006年为这位患者做了转移瘤手术,术后由于患者的经济条件有限,李轶铭为她着想,搭配了最基础的化疗疗程,随着患者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又加入放疗疗程,至今这位患者健康地活着。“这位老大娘现在开着五七工的工资,生活越来越好,身体也好了,我每次见到她都不让她带东西,只要让我知道她还活着,我就很开心了。”说到这里,李轶铭的双眸更加明亮,会心地笑了。

2008年李轶铭受命组建肿瘤科并担任科主任。9年间,肿瘤科在他的带领下医资队伍逐渐壮大,病床数量也从起初的16张床增长到24张床 。这些变化无疑是他和肿瘤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说起李轶铭对待工作的态度,牙克石市人民医院新区筹建办主任常卫东说:“李院长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而且对待工作很有热情,跟他一块干工作,工作劲头足。”为了发挥科室内每个医生的特长,李轶铭让每一个人专攻一项学科,外派他们出去学习、进修,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医治病痛。“希望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在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下,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因为我们是医生,老百姓找我们看病,是对我们最大的信赖,我们能为他们治好病,减轻痛苦,是我最大的骄傲,苦点累点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李轶铭的字典里,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在他的日程表中,没有节假日,没有昼夜之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一生的坚守;以院为家、敬业奉献是他的一贯作风。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埋头深耕在茫茫林海;他更像一个勇猛的战士,执着地冲向医疗科学的高峰。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