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陈林河:一路走来的执著

spring
2016-08-10
2997
      他没有惊天的业绩,没有壮烈的事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执著。他就是金河林业局牛耳河林场综合一队队长陈林河。
      现年49岁的陈林河,1983参加工作,始终工作在第一线,把自己的心血和才智无私奉献给了“绿色事业”,他用坚定的共产党员信念,无怨无悔地奔波于林海之间;他胸怀着对森林的挚爱,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当代务林人的风采;他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诠释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打铁还需自身硬”,陈林河深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林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将越来越重要,要搞好新形势下的林业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年来,他坚持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掌握了丰富的林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12月他被调入生产条件差、连年完不成任务的第七小工队任队长。上任后,他想办法、定措施,整顿混乱的秩序,调动工人的工作热情,顶风雪、冒严寒同工人一起抢任务、保指标。连续在山上工作了45天才回家一次,使工队的面貌大有改观,工人工作热情倍增,当年就完成了生产任务,摘掉了落后的帽子。1996年第七小工队又第一个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1997年一跃跨入林业局先进工队的行列,被林业局评为“先进工队”。 1998年实行设备转让后,陈林河一方面抓生产,一方面抓两个文明建设,连续多年被林业局评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准备作业优胜工队”、“先进生产工队”、“精神文明建设标杆工队”。
      2014年,由于工作需要,他所负责的工队由主伐工队变为营林专业队,由“砍木人”变成了“育林人”和“护林人”,工作性质由采伐变成了抚育,工队职工一时还不能适应营林工作,他就积极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带领职工学习护林政策,讲解国家法律和营造林知识,使工队工人很快适应了营造林工作。工队转型后原有的机械设备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原有的植树工具费时费事而且进度很慢,大部分植树场地离公路很远,搬运苗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造林工作季节性要求又很严格。针对这种情况,陈林河和职工一起研究革新造林工具,利用原有设备改装营林机械,用割灌机改造成植苗挖穴机,用195改造运苗机,一次运送15个苗盘,直接运送到栽植穴前,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当年植树1500亩,森工集团(林管局)抽检成活率达95%以上,受到上级部门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在日常工作中,陈林河把关心职工生活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走访有困难的职工,看望有病的职工,时时让职工体会到工队大家庭的温暖。每逢捐款,他总是最积极的一个。陈洪义是陈林河队工伤人员,留有后遗症,行动不便,生活十分困难。陈林河出面多方联系,帮其办起了糕点加工店,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还有一次两户职工家被雨水淹了,他帮忙拉炉灰渣垫道,帮着淘水,可他家此时也正被水淹着,妻子盼着他回家帮忙,可他愣是帮着别人干完活才回家。有时候妻子也不理解,他总是对妻子说:“我是队长,还是党员,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我得起到带头作用。”看着周围的人都把他当成自家人一样,妻子也慢慢地理解了,也主动跟随丈夫加入到了帮助别人的行列中。
      “十个全覆盖”工程打响后,陈林河主动请战,宣传动员职工及职工家属参与和支持全覆盖工作。在拆迁过程中,他带领职工帮助拆迁户拆扒房屋、夹杖子、盖仓房,清理平整房屋拆迁后空场地,进行植树绿化。为了确保工期,他每天都提前进入现场,分析今天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怎么干不误工。有人问他,你这么干不累吗?他说:“确实很累,但是看到规划整齐的居民区、美丽洁净的文化广场、宽敞洁净的街道、透着芳香的绿化区,我再累也是值得的!”(刘宏伟)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