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驰骋火场逞英豪
——记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消防队一中队队长王健
■ 本网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
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他很平凡,却肩负着保护万丈林海的神圣使命。一米八零的个头,一身迷彩服,腼腆又不善言辞,憨厚的笑容、坚毅的目光中透露着他对防扑火工作的热爱和忠诚。他叫王健,是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消防队一中队队长。自参加工作至今,已在防火战线上摸爬滚打了8个春秋,把稚嫩的青春献给了保卫森林资源的伟大事业。
从“门外汉”到“顶梁柱”
2009年,从部队转业归来的王健被安置在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消防队,成为一名普通的扑火队员。从此,他与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从事森林防火工作前,王健可以说是个森林防火的“门外汉”。但他从点滴学起,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老队员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始终不忘给自己“充电”,硬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森林消防大队的技术骨干。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急、难、险、重”工作,不但要求队员具备超强的体能,时刻保持坚强的意志和清醒的头脑,还须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的拼博精神。王健在扑火战斗中,既是消防大队一中队的现场指挥员,执行上级下达的扑救指令,又是一名信息员,及时将火场情况向指挥部汇报,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扑火队员,每次扑火任务都和全体队员一道向熊熊林火宣战。在烈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面前,王健经常通宵达旦与“火魔”对抗,一身汗、一身灰土、一身伤痛,对于扑火队员来说这些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几年下来他全身上下处处是伤痕,但他从说苦喊累。扑火过程中,严重点的损伤就现场简单包扎,轻微的擦伤就等任务完成后再悄悄地到医院处理,从不因影响全队的扑救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
从“好队员”到“铁队长”
在森林消防大队中队长这个岗位上,王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自己首先要做好一名好的森林消防队员,才能当好一名中队长。在每一次扑火战斗中,不管是本局还是被抽调支援外地扑火,他总是带领队员第一个批次抵达现场,了解地形、植被分布、火情发展,向上级领导汇报火情,同时周密考虑战斗时间、安全问题等因素,制定扑火方案,及时组织兵力,细致安排部署战术战法。因为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贻误战机,造成更大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为此,王健每次都把扑火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基础上快速高效处置火情,再困难、再艰险也阻挡不了他带队冲锋除险的脚步,被大家称为森防战线上的“铁队长”。
5·02森林火灾期间,王健当天下午1点多接到指令,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前往火源地进行扑火工作,他和还在午休的队友们仅用了10分钟的时间就整装待发了。坐在运兵车上的王健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跟妻子简单的说了一下出门的消息,又特意嘱咐了妻子要好好照顾孩子。他翻开手机里储存的女儿的照片,2岁半的女儿活泼可爱,他会心地笑了笑,心里却是五味杂陈。自春季防火期以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看到妻儿,他都觉得既愧疚又歉疚……
到达火源地后,他把一中队整编成几个小组,每三人一组,主机手拿着风力灭火机,副机手拿着两桶混合油,还有一个人负责背给养,每个人的负重至少25斤。山体的坡度近乎垂直,火线就在山顶,他举着风力灭火机冲在前面,副机手在他的身后托起他的小腿,保持他的平稳。好不容易将临近的明火全部扑灭又发现已扑灭的地方死灰复燃,火苗随着大风迅速蔓延,在山上蹿出一条几十米的火线。顾不上休息的王健号召所有党员和有经验的扑火队员再次挺近火场。整整奋战了一夜,当黎明的曙光又一次普照在林区大地上,王健和队友们早已疲惫不堪,每个人的脚底都磨出了一串串血泡,可是大火面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耽误,稍作休整的王健扛起灭火机又消失在了浓烟中。他说:“当时,思念家人和身上的痛楚都抛在了脑后,心里只想着赶紧把火扑灭就可以回家了。”
8年的坚持,8年的付出,是他和队友们无私的奉献,才让这片森林长青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