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一生矢志于动植物保护的“痴人”
——记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植物研究所所长周明
■ 本网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辛从事野外工作,为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勇于挑战新鲜事物,常年行走在12.5万公顷的茂密林海中,挖掘并发现7种新植物;他坚韧而执着,始终坚定保护濒危动植物的决心,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他就是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植物研究所所长周明。
走进周明的办公室,各类书籍和植物标本堆满了桌面,记者却没有见到周明本人,熟悉周明的同事告诉记者,平时在办公室是很难找到老周,要去林子里才能看到他。
汽车徜徉在密林间,一路绿意盎然的景色,带给人希望和憧憬。正午时分,记者在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中心站见到了周明。今年52岁的周明,中等身材,或许是因为常年风吹日晒,所以他的脸看起来有些黝黑,照相机、小铲子是他唯一的装备,很难想像,记者面前的这个人竟然是一个科室的负责人。但是他的一句话顿时让在场的所有人肃然起敬,“对于我来说,在这大山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宝贝’,我要用一生去研究和保护他们。”周明激动地说。
1989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的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偏远的大兴安岭地区,一呆就是近30年。周明回忆说:“刚来的时候,莫尔道嘎镇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都是泥和水,条件特别艰苦。后来,修了水泥路,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了。即便是再艰苦的条件也无法阻止我探索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奥秘,是大自然的力量吸引着我扎根在这里。”
“你听,这是渡鸦的叫声,渡鸦成鸟身长56-69厘米,翼展116-118厘米,体重690-1600克,寿命16年。是雀形目中最重的鸟类。还有这种植物叫蔓乌头,它一般都是紫色的花瓣,但是,昨天,我在山里竟然发现了白色花瓣的蔓乌头,我当时看到很兴奋,这株植物很有可能是新的物种,我取下花籽,在它的附近取了一片样地,把种子种下,希望它可以长出更多的花来。”
周明一边指着道边的植物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谈到林子里的“宝贝”,他总有说不完的话,仿佛他的脑子里装着一本动植物的字典,只要看到它们,就能把它们的名字、大小、种类等说出来。那些野生动植物的名字已经镌刻在周明的脑海中,一刻都不曾忘记。
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周明一直扎根林区,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野外,他不断地奔走在深山老林、崇山峻岭中,经常与野生稀有动植物打交道。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始终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作为人生第一大事,即便是外面有更好的发展,他都不曾想过离开他的工作岗位。家人不理解他,说他说是“神经病”,每天只知道钻林子,赚的钱不多,却整天见不到人影。他却笑而不语,继续进山搞研究。因为在他的心中,每次上山都是寻宝的过程,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当谈到最让他欣慰的一件事时,他将目光移向密林中一棵倒木上,思索许久,平静地说:“紫貂是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最喜欢在倒木上活动,喜欢有树洞的地方,我们为了保护紫貂的栖息环境,人工在倒木上钻洞,为紫貂筑巢,方便他们繁衍后代。冬季是紫貂觅食最困难的季节,我们会将准备好的食物投放在紫貂经常出没的地点。如遇受伤的紫貂,直接带回中心站为它治疗,直至康复后再放回森林中。通过我们几年的努力,紫貂的数量逐年递增,由最初的70只左右到现在100只左右。看到紫貂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周明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大山,而大山回报他的是一次次鲜为人知的秘密,他相信,大山深处肯定还有更多的神秘之地等着他去开发。他说,大山赋予我们丰富的资源,虽然动植物物种非常丰富,但是其蕴含量极为有限,只有加大保护力度,才能让大兴安岭林区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这一美好愿景能够早日实现,他将矢志不渝地行走在动植物保护和研究的道路上。
夕阳西下,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绿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