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王志军:点亮“残缺”人生

朱高华
2017-10-10
3304

         王志军是库都尔林业局物资供应处的一名困难职工,2001年在林业局工会和单位扶持下走上了养猪创业之路。经过10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如今,他家的养猪场办得有声有色,不但彻底脱贫还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回想当初创业的艰辛,王志军感慨地说:“以前向人借钱过日子的滋味真是不好受,靠人不如靠己,还是自己挣得钱花着舒坦”。
         “脱贫之路就在脚下”
         王志军的妻子没有工作,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吃药。老母亲摔伤住院,需要花费一大笔医药费,仅靠他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经过慎重考虑,王志军决定凭借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命运。
         为了筹措资金,他向亲戚朋友借钱。有了创业资金后,他筹建了猪舍,购买了20头仔猪、饲料和兽药。
         工作之余,他一心扑在养猪上。养猪的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猪舍粪便臭气熏天,苍蝇铺天盖地,王志军坚持着,整个人很快瘦了下来。但他看着一天天肥壮起来的猪,心中充满无限憧憬。
         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他便查找资料,向有养猪经验的人咨询学习,他养的猪肥肥壮壮,第一批猪出栏了,给他带来第一笔收入,还上借款后还有余钱,让他拮据的生活有了改变。他不断扩大养猪规模,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2006年9月的一场交通意外造成王志军头外伤,左颧骨骨折,左尺骨开放性骨折,左胫腿骨开放性骨折,被医疗机构鉴定为四级残疾。当时,女儿在牙克石读高中,体弱的妻子还要照顾卧床的老母亲。他强忍着伤痛,还要为那几十头猪发愁。因喂养不当,很多猪生病,这个家庭又陷入了困境,王志军忍痛把猪都处理掉。2009年10月,他又患上了急性脑梗死,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顽强的他坚持康复训练,终于让僵硬的肢体逐渐恢复了活动能力,他乐观地说:“上天给我的磨难,让我更成熟了,该走的磨难也都经历了,接下来应该让我顺利了吧!彩虹总在风雨后。”

         “要让大家吃上放心肉”

         2012年,王志军与妻子商量扩大养猪规模,要自繁自养,这样既能降低养猪的成本,又能保证仔猪的质量。这年5月他到黑龙江省的甘南县种猪基地购进了10头优良的种猪,开始自行繁育良种猪。自此,他养猪的规模越来越大,年出栏量达到100多头。

         为母猪接生是个辛苦活,王志军就把监控摄像头安装在了母猪圈里,在屋里的小电视上就能观察到母猪的一举一动。每当母猪快要下崽时,他与妻子就轮流在电视前看着母猪,防止母猪出现意外。有时母猪迟迟没有动静,几天几夜他们都不敢合眼。

         通过王志军夫妇的精心饲养,仔猪质量好,成活率高,而且肉质香嫩,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猪肉供不应求。他总说:“我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是在大家的帮助下,使我一步一步脱贫的,我能做的就是让大家吃上放心肉。”

         “致富不能忘记众乡亲”

         王志军的养猪场现存栏生猪70多头,每年出栏七八十头,市场好的时候能出栏100多头,近两年的纯利润保持在6万元左右,不但还清了林业局工会提供的累计6万元的无息贷款,家庭日常支出和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也不用愁了。

         王志军在致富的同时,还帮助有养猪意愿的左邻右舍共同发展养猪业。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记录成小册子,无偿传授给居民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群众。并从经济等方面去资助和他曾经一样困难的人,鼓励他们科学饲养、规范管理,加快良种改造步伐。对有养殖意愿的无资金户和特困户,他还免费提供了仔猪和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管理局文明办供稿)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