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新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通讯员 程光复
春节假期过后,年味还未散去,乌尔旗汉森工公司森林抚育队伍已奔赴生产一线火热开工。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雪路颠簸,笔者来到距离公司所在地105公里的应急事务中心森林抚育工队驻点。林海雪原深处虽清冷静谧,却烟火气十足。
走进工队院里,整齐美观的雪墙、憨态可掬的雪人、五彩缤纷的彩灯,让人眼前一亮。墨绿色的钢架帐篷内干净整洁、暖意融融,防滑的木质地板,简洁平整的床铺,像家一样温馨。
下午3时,工队厨师张庆林和王磊开始准备晚饭。张庆林一边配菜一边说:“天太冷,大家在野外工作10来个小时,不容易。现在工队条件好了,得经常给大伙做点‘硬菜’,今天有酸菜大骨头、锅包肉,还有葱爆羊肉和炒瓜片。”
近年来,公司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加大一线员工服务保障力度,全面推进标准化工队建设,既要各项设施保障到位,也要员工住得好、吃得好。应急事务中心按照标准化工队建设相关要求,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建设各项设施保障齐全的标准化工队,与早期工队条件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改善了一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水平。
“以前做饭时,油烟满屋飘,人都没法呆,只能以炖菜为主。现在配备了抽油烟机,做饭的样式也变多了,能炒能炸,屋里没有一点油烟,对我们厨师来说太友好了。”王磊感慨道。
忙碌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张庆林看了看时间,喊道:“王磊,兄弟们快回来了,用水泵打点水放炉子上烧着。”
笔者了解到,以前员工都是用融化雪和冰块的方式,或是从山下运水解决生活用水问题,现在的工队都打了井,装上了水泵,给员工用水带来了极大方便,员工收工回来也能洗一洗、擦拭一下了。
傍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员工,从山上陆续返回。北侧帐篷内的发电机开始运转,轰轰作响,帐篷内一片明亮。此时“地火龙”炉火正旺,帐篷内十分暖和,大家将被汗水浸湿的帽子、鞋子放在“地火龙”的隔热板上烘烤,坐在床铺上喝水、聊天、解乏,满是浓浓的生活味道。
饭后,有的给家里打起了视频电话,有的三五人围在一起打扑克,有的看起了大屏无线电视……此时,应急事务中心副主任王健在检查完车辆、设备入库情况后,也闲了下来,坐在铺尾翻动着单位发放的医疗箱,检查药品是否充足,询问大家还需要什么药品,明天联系单位带上来。
王健介绍说,公司不仅为他们配备了血压计和医疗箱,还发放了棉大衣、棉安全帽、棉鞋、棉手套等劳动保障用品,并安装电视、购买书籍和手机信号放大器等,丰富工队员工业余生活。
心安之处即为家。舒适的生活环境、全面的保障措施,化为员工心中最坚实的依靠,让他们毫无顾虑、安心舒适地在工队生活工作。
第一次参与生产工作的青年员工于鹏飞笑着说:“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公司啥都替我们想到了,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就想着好好干,不辜负这份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