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做好森林防火不妨“没事找事儿”

朱高华
2018-04-03
1574

       近日与几位森林防火瞭望员聊天,听说一位瞭望员去年却被处分了,笔者忙问缘由,原来他在上塔瞭望期间,因为手机没电下塔换电池,被防火调度指挥中心发现受到了惩戒。据说当日刚刚下过雨,按说离塔这三两分钟是“没事”的事,但违反了瞭望规定,照样受到处罚。
       笔者虽然很同情这位“仁兄”,但仍为这种“没事找事儿”的做法点赞。
       时下,林区进入森林防火期。森林防火年年防,各种要求、规定可谓“老生常谈”,人人皆知。但能否说明我们做的一切预防措施、管理办法都到位?笔者觉得未必尽然。近年来林区内外森林防火扑火能力不断增强,地位明显提升,成效举世瞩目,但短板、漏洞、隐患仍然存在。 
        受全球地表温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加,停伐后林下可燃物积累加快等原因的影响,全球进入森林火灾高发期。已经由区域性防火向全国性防火转变,由季节性防火向全年性防火转变。林区作为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重要的林业基地,春夏秋三季森林防火形势不容懈怠,防火工作可以说是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森林防火工作重点要立足“防”、突出“实”,从严从细抓防范。纵观林区内外历年来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大多与人的活动有关,即人为火灾较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防火防的就是人。
       意识决定行为。“防人”首要的就要抓人的防火意识的提高,就要从通常认为的“没事儿”的“事”上下功夫。平时认为“没事”的做法,彼时没事,但此时就可能“有事”;可能过去“没事”,但以后就可能“有事”。在防火管理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引燃的可能,就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对待,方可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古语云:“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原意是大山不易跨越,但正因为其大,所面临的困难与危险多,大家都重视,小心谨慎,反而能够安全通过;土堆小易于跨越,但也正因为其小,引不起人们注意,让人产生麻痹心理,反而往往被绊倒。多年来,我们在抓林区火灾隐患“大”的方面已经非常到位了,也已经成了管理模式,成为人的主观习惯;需要做的就是从小处入手,从“细枝末节”上着眼。对待森林防火就要较真碰硬。多设想几个“万一”、几种“可能”,按照“万一”“可能”的后果去防范。作为管理者,在检查工作时,不能只听对方响亮的答应,而要沉下心来看细节,深入野外用火点,看炉灰怎么倒?倒在哪儿?大风天气,炉眼烧没烧,液化气罐打打火看着不着?灭火器可不可用?要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去观察,把细节做细做实,才能让“糊弄”“应付”无处遁形。那种只“拎起耳朵告诉多少遍”的做法是不行的,要叫叫真、碰碰硬。把每一个火源都管理好,控制住,以最严的尺度,用最苛刻的办法,事无巨细管防火。 
        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去严格管理,去较真碰硬可能会被认为是“无事找事儿”,是苛刻的,还有可能受到抵触。但是,这种时候更能体现事物本身的重要性,也更能促使人形成习惯,固化成日常。
         对于森林防火工作,宁可在“防”字上跑断腿,也不要在火灾过后去后悔。(何康红)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