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一字一句总关情

姚旭峰
2023-03-31
1875

       张建刚

       从没想过与一份报纸的结缘,会成为我生命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初识《林海日报》是在1980年,当时我在牙克石市读书,学校坐落在中央街西七道街,与林海日报社为邻。有时学校停电,我们就去报社打开水。我们班刚好在报社东侧,隔窗可以看到报社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我毕业后在满归林业局中学任教。工作之余,看得最多的报纸便是《林海日报》。报纸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新颖,可获取精选的国内外各类新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3年,报社组织编采人员到满归林业局培训新闻通讯员,学校安排我参加培训,从此我便走上新闻写作之路。起初,我只把这项工作当成任务完成,毕竟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当在《林海日报》上陆续看到其他通讯员的作品刊登出来,尤其是在每年林业局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工作表彰会上,受表彰的通讯员捧着证书骄傲地站在领奖台,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也暗下决心,我要和他们一样。

       此后,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林海日报》上的每一个版面、每一个栏目、每一篇文章,在了解新闻的同时,更多是借鉴他人的写法。有时间就到宣传部请教,他们给予我热情的帮助和鼓励。只要获得一个新闻线索,我就立刻去采访,回来写成草稿反复修改。

       学校的新闻素材很有限,我就走出去,哪里有新闻就去哪里。我们单位有位女教师的丈夫在木材检查站任站长,他严格自律、秉公执法,协同林政人员破获多起林政案件,为国家挽回数万元的经济损失,荣获“全国先进木材检查员”荣誉称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就来到木材检查站,目睹到他忙碌的身影,也让我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之后,我写了篇人物通讯《秉公执法》,在《林海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看到满归镇大小街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想报道这件事,就来到环保处,找到负责人刘兴权。我说明来意,刘兴权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详细向我介绍了他们所做的工作,并带我到工作场地查看。采访回来后,我很快完稿,不久便在《林海日报》刊发。

       渐渐地,我采写的新闻稿件数量增加了,中稿率也提高了,新闻宣传表彰会上我也榜上有名。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新闻采写中,之前热衷的乒乓球被冷落,家务活也干少了,朋友开玩笑说我写“疯”了。每天晚上不写点什么,总觉得空落落的。每次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我都会认真阅读,和自己的原稿比较,同时把报纸上自己的作品剪贴到一个专门的本子上留作纪念。

       我没有去过林海日报社,与编辑老师大都没见过面,但他们都给予我热情的帮助。文章标题《高中档电子琴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的“进入”被编辑老师改为“飞入”,一字之差,让我受益匪浅,记忆犹新。

       2017年,我与林海日报社记者一同异地采访。有了跟随专职记者学习的机会,让我喜出望外。我们来到大杨树林业局,宣传部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们,安排几天的采访行程。我跟着记者乘车先后去了几个林场,车窗外闪过广阔的农田,还有那茂密葱郁的森林,让人心旷神怡。天气的炎热、道路的颠簸、身体的疲惫,让我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辛苦。我们先后采访了一些单位和人物,耳闻目睹现场采访的全过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林海日报》至今走过了风风雨雨70年,为林区的新闻宣传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林海日报》通讯员,我深感自豪与骄傲。虽然我现在离开了林区,不再从事新闻写作,但我依然时时关注她。我通过《林海日报》微信公众号了解林区一点一滴的变化,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那片浩瀚的林海。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