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一缕墨香绕指间

姚旭峰
2023-03-30
1834

       初尧

       2023年,《林海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我与《林海日报》结识的时间并不长,但与她相识岁月里的点点滴滴,都会触动我的心灵。

       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伊图里河林业局库布春林场。记得小时候家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报纸,《林海日报》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年纪尚小,识字不多,关注的也只是报纸上的图片。母亲瞧我看得认真,也会为我讲一讲图片上发生的是什么事、那些人在干什么。从此打开了我探索外面世界的大门,常常缠着母亲询问,母亲也不厌其烦地给我讲一讲林区的那些“新鲜事”。

       毕业后,我从山东回到了林区工作,成为绰源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一名专业森林消防队队员。那时,也常常见到《林海日报》走基层报道组到防火办进行采访。看到记者们爬冰卧雪,举着“长枪短炮”,为写好一篇稿件、拍摄好一张照片、录制好一段视频,跑前跑后地进行深度采访,觉得这份工作崇高而又辛苦,对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

       2017年,我到公司党委宣传部进行调训,第一个任务就是翻看往年《林海日报》的合订本,学习通讯、消息、现场短新闻等写作手法。虽然与林海日报社记者编辑素不相识,但看到他们或用长篇深度报道,或用活泼灵动的小特写来讲述各单位植绿护绿、坚守生态保护建设一线的感人故事,让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很快,我撰写的一篇关于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的通讯《衣食住行看变化》在《林海日报》刊发。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刷在报纸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激发了今后继续写作的欲望。随后,一篇篇新闻稿件陆续刊发。林海日报社的老师也联系上我,细心指导我稿件的不足之处。并向我约稿,鼓励我多看、多走、多听、多写、多练,进一步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可以说,《林海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给我知识、给我信心、给我力量,伴随着我一路栉风沐雨、不断成长。如今,《林海日报》从一张薄薄的纸张不断蝶变,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媒体蓝海。

       每天我都要点开《林海日报》电子版,翻看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浅酌慢品。也会打开手机,进入《林海日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去欣赏林区各地的美丽景色,了解各单位发生的种种趣事。为了学习到视频拍摄、制作、剪辑等技巧,我紧跟时代步伐,在网上进行自学、向报社新媒体记者取经,一步一步学习微视频的制作方法。从一开始的套用模板,到现在可以简单独立制作,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享受与喜悦。

       2022年,在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绿海筑丰碑大美兴安岭———我为北疆添绿色”务林人原创短视频征集活动中,我制作了《踏雪碾冰他们向绿色而行》短视频,讲述瞭望员爬雪山、开雪道,登上瞭望塔开展高山瞭望工作的故事,被评为了优秀创作者奖。手里捧着奖状,除了激动以外,更加认识到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视频、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更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林区务林人的执着坚守。

       带着无限的希冀,我将继续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在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书写务林人追梦圆梦的诗篇。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