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扎实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2021-03-12
1560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规模、高质量地绿化祖国,驰而不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神州大地将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绿色将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
  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0多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我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中国的贡献里42%来自植树造林。与此同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我国一个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状况不容乐观,各地各部门正在持续发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一方面,继续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充分挖掘生态用地潜力,加大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力度,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积极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绿化之路,切实加强林草资源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个别地方曾在不该种树的地方种了树,应该种灌木的地方种了乔木,没有科学造林,导致“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个别地方重造林,轻管护,林木质量不高。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在森林保护管理中,不仅要考核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对森林质量、生态功能也应提出约束性硬指标。与此同时,把各项绿化措施高标准地落细落实。例如,在切实提高造林种草质量方面,须科学选择林草植被种类和恢复方式,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飞播则飞播,确保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在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方面,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林分特征,科学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逐步解决林分过疏、过密等结构不合理问题,等等。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通过加强国土绿化以吸收、存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去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个多月后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作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等庄严承诺。这对扎实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据测算,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不过,我国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90多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等举措,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幅提升碳储量,还需要付出艰苦不懈努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高质量的国土绿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在这春山可望、生机勃发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第四十三个植树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规模、高质量地绿化祖国,驰而不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神州大地将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绿色将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刘毅)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