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河森工公司森防站加大无公害防治力度,开展生物防治“以鸟治虫”工作,每年无公害防治率都达到90%,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构筑起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化学、物理、人工防治等为补充手段的防治格局。
建立示范区 有虫不成灾
每年4月到7月,这个公司森防站根据鸟类的迁徙规律,在落叶松人工林生态功能区悬挂鸟巢,组织技术人员对鸟巢箱清理、维修、描号,缺失的及时补充。对每一个悬挂的鸟巢箱用GPS定点,进行详细调查。技术组和防治队实行分组管理,每隔两天对鸟巢箱逐一调查,详细记录筑巢种类、产卵时间和孵化进度,统计筑巢率、招引率。调查数据由专人整理、归档。调查阶段结束后将数据整理形成大数据,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
2017年3月31日,甘河森工公司建立了首个“以鸟治虫”生物防治示范区,制定了《“以鸟治虫”生物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鸟治虫”示范区领导工作小组。他们坚持“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治策略,科学防控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开展联防联治工作,达到了有虫不成灾,无公害率达到90%。
高科技助力 提高防治效果
这个公司森防站把高科技运用到传统的防治工作中,从了解益鸟入手,提高了无公害防治工作的效果。2018年,他们引进视音频自动记录仪新型监控设备开展鸟巢箱的监测调查工作,为以鸟治虫工作提供最基础、最真实的视音频资料。同时,他们组织技术员在甘东管护所生态功能区悬挂鸟巢箱,将视音频自动记录仪固定在鸟儿筑巢且产卵的鸟巢箱正面方向,设定录制时间,将鸟儿所有活动行踪记录下来,及时观看、剪辑、总结食虫鸟在孵育期、鸟巢内孵化鸟卵和雄鸟取食后喂食雌鸟的影像,做好鸟儿活动画面的记录和截图工作。
2018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利用监控设备对鸟巢箱监测时,拍摄到了一组珍贵的视频画面。画面中一只啄木鸟把头伸进鸟巢箱里,不停地啄食刚刚出壳不久的大山雀的雏鸟,两只大山雀在四周焦急地飞来飞去。10分钟后,这只啄木鸟吃掉了两只大山雀雏鸟后飞走。这是甘河森工公司森防站首次介入使用视音频信息技术和远红外照相机监控鸟类出入巢情况,它能清晰地拍摄到鸟巢箱内筑巢益鸟的一举一动。
2018年,森防站在6个以鸟治虫示范区内安装了6组这样的监控设备,防治组队员们通过视音频记录仪对益鸟生活习性进行观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得出了林区开展以鸟治虫以来最为系统、最为准确的食虫鸟取食量数据分析,推算出益鸟的防治面积。
发挥创造性 突破工作难点
他们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对鸟巢箱做了改进,将巢口设计成啄木鸟头部不能钻进去的圆形,巢箱外部改装得圆滑平整,使啄木鸟不能站立,避免鸟蛋和雏鸟被啄木鸟叼食,提高了鸟儿的筑巢率和孵化率。同时,他们还研发了“鸟巢箱观视镜”,只需用钢管倒视镜将鸟巢箱盖顶开,鸟巢里有多少鸟蛋、孵化了多少雏鸟就会清晰地映射到倒视镜内。这个创新让调查人员告别了梯子,不仅省时省力,还降低了工作强度和安全隐患。
在每年的“全国爱鸟周”活动期间,这个森防站开展“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爱鸟护鸟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宣传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普及防治知识,为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社会化防治营造良好氛围。
■董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