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近日,笔者跟随绰尔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大黑山瞭望站的4名防火瞭望员一同上塔,实地感受防火瞭望员的工作和生活。
大黑山瞭望站位于塔尔气林场和全胜林场交界地段,海拔1600.2米,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岭南较高的山峰。这里气温长年偏低,加之绰尔林区今年降雪量较大,前往大黑山的路如白色的玉带缠绕山间。按照往年的经验,这个时候上塔,小汽车是过不去的。应急事务处派出一辆铲车开道,瞭望员坐在“勇士”防火运兵车跟在后面。
越往山上的路越难走,有的地段路旁堆起了雪墙。铲车比“勇士”车提前出发3个小时,但我们进入大黑山山顶岔线2公里时就赶上铲车了。
沉寂的大山里,铲车持续轰鸣,但寸步难行。越往山上推,坡度越大,轮胎越打滑。缓慢行进一段后,在一处坡路前,力大无比的铲车“喘”着粗气停下来。
瞭望员试探着在雪路上行走,探查雪的厚度。瞭望员郑洪山已经在这座瞭望塔上工作了35年。“看,快到我腰部了,这还没沉到底呢!”随后他脚下一悬,跌倒在雪中,仿佛掉进稀泥里,站立不稳。
剩下的2公里路上有3个陡坡,都是难过的障碍。下午,铲车和运兵车无果而返。应急事务处决定再想办法送瞭望员上山。
第二天,我们坐上了“全道路”履带式运兵车。对“全道路”车的运力,瞭望员早有耳闻。所以,大家把水、烧柴、生活物资装上车。
“全道路”车果然不负众望,宽大的履带自带“跑道”,好像在雪上飘着走一样。所过之处,积雪压薄了一半,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行进,我们终于到达山顶。
平时,大黑山顶每班只有两名瞭望员值班。只有开年第一次上塔,4位瞭望员才能聚到一起。经历了两天的奔波才到达山顶的4名瞭望员像回到了阔别的“家”。
“大黑山,我们回来了!”他们兴奋地大喊,声音响彻山峦。
清理被雪封住的门、卸柈子、点火做饭、搞卫生……一下车大家就分头行动起来。
冷寂了一冬的瞭望站内显得比外面还冷。鞋底粘上的雪,走在室内的瓷砖上直打滑。刚点火的炉子冒了一屋子烟。烟雾缭绕中,瞭望员于文鹏打扫桌案卫生,王正军切菜做饭。
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是近年来公司改善瞭望员的生活条件的成果。
“以前不敢多带蔬菜水果,现在公司给配上冰箱了,我们把菜和水果每样都买点,搁这里头。还得感谢公司对一线职工的照顾。”郑洪山说。
在绰尔林区,防火期各站点都悬挂防火宣传旗。挂上带上来的小旗,山上立刻有了人气。
午饭时,屋内还是寒气袭人。冰凉的凳子还坐不住人,两名瞭望员干脆站着吃饭。
“祝愿咱们2022年旗开得胜,再立新功!来,喝一口,以茶代酒。”瞭望员于文鹏提议道。
瞭望员的职责在塔上。吃过午饭,大家轮番上塔。4名瞭望员最小的52岁,最大的56岁。但踏着冰冷的铁梯,他们步履坚定而从容。
挂上风险警示旗,打开罗盘仪,安装配件、调试、定位……一气呵成。
“白茫茫一片还都是雪呢,提前上来做准备,给今年的春防开好头、起好步。”“但也不能大意,这雪说化就化。”大家聊着。
在绰尔林区,像大黑山这样的瞭望塔有10座,瞭望员有40名。瞭望员工作在高山之上,是监测森林火情的“千里眼”,守护着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