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6月4日12时10分,山顶7级大风骤然而至,内蒙古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四方山瞭望塔的铁架和钢丝缆绳被吹得“嘎吱吱”作响。20米高的瞭望塔晃动着,塔顶上的瞭望员于绍安不得不紧紧抓住栏杆。“213!213!(指挥部)四方山现在风力7级,目前一切正常。”
指挥部电台里“加强瞭望!”的回声在“呜呜”的风声中含糊不清。多年的经验告诉于绍安:风越大,越是防火最危险的时刻。
距离吉文森工公司所在地130多公里的红花尔基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一类防火重点区域。在这莽莽群山里,有一座瞭望塔坐落在海拔668.2米的小土葫芦山上,当地人都叫它四方山瞭望塔。独特的外貌和奇异的岩石见证了这里曾经历过火山喷发。这座山是红花尔基生态功能区内最高山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时隔五年,近日,笔者再次来到这里。
驻守这座塔已经15载,今年56岁的瞭望员于绍安向笔者介绍起这几年的新变化。
5年前,笔者跟于绍安来到这个瞭望塔驻守一天,体验防火瞭望员的工作:啃面包、火腿肠,吃榨菜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年那个2米长、1.6米宽,用彩钢瓦临时搭建起来遮风挡雨的铁皮房,依旧在,如今已经用来当仓房储物了。
5年前,于绍安在塔上最幸福的事儿就是拿着一部手机满山四处找信号能给家里打个电话。
如今新建了近30平方米的大砖房。太阳能板、冰箱、液化气炉……条件虽然简陋,但跟前几年相比于绍安感到幸福多了。于绍安告诉笔者,现在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以前瞭望塔上没电、没网、没路,电话不通,在山里一待就是半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现在,山上有了4G网络,塔路修到了山顶,开车就能到“家”门口。工作之余可以通过手机看“山外”,可以和孩子视频聊天,于绍安觉得很满足。
90级台阶、20米高的瞭望塔,于绍安上起塔来依然健步如飞。当年那件军绿色大衣挂在塔顶的瞭望室内。于绍安说,以前在塔顶瞭望就靠这件军大衣遮风挡雨了。现如今塔顶也有了房子,通了电,这件军大衣很少能派到用场了。
前些年,于绍安的妻子张建霞一直忙于照顾女儿,去年孩子上班了,她就申请来到塔上跟老于一起做起了瞭望员。
张建霞说:“山上条件苦,防火期忙起来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丈夫身体不好,有高血压,我上来还能照顾老于。”为尽快掌握业务知识,张建霞利用空余时间学习防火知识。
2年的时间里,如何区分哪些是生产用火,哪些是森林火灾,张建霞心中已经有自己的一套秘诀,“烟少且成白色,就不用着急,这一般是周边村屯的生产生活用火。若是烟浓而黑,那是树木燃烧所致,很可能是林火,必须马上报告指挥部。”
从青春勃发到霜染青丝,这里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然而不变的是深山里瞭望员的坚守———坚守一种理想,坚守一种情怀,坚守一种信念。于绍安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广袤而充满无限生机的大森林。(孙玉国 盖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