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刘静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林海日报》这棵参天大树已满70岁了,70年正青春。多少风雨伴她走过,依然屹立不倒且更加茁壮。我与《林海日报》结缘已20载,能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和《林海日报》紧紧相连,是我毕生的荣幸。
记得2003年夏天,刚刚走上团书记岗位的我就接手单位新闻报道工作,心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知道从哪一个角度下笔。最简单、最笨拙的方法就是每天翻看《林海日报》。可是投递多篇稿件,一篇也没有见报,渐渐地失去了写作的信心。后来,林海日报社在根河林业局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在培训班上,编辑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版面需要的内容,每一篇稿件应有的新闻要素,以及新闻的时效性,这时我才明白每一篇稿件石沉大海的原因。
从那以后,雷打不动地定期翻看《林海日报》成了我的必修课。那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报纸的派送都是等着《林海日报》邮寄到各个局,再由各局的送报员派送到单位,因此我们接到报纸时都会晚几天。即使这样,我也愿意翻看着报纸,每周盼着《林海日报》的到来。每次收到《林海日报》,看到重要的时事新闻、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我都会摘记,若是遇到心仪的文章会剪下来粘贴到笔记本上。时间慢慢流逝,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获得新闻线索后,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新闻稿件,再提交给报社的编辑老师修改。大概半年后,我的稿件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慢慢地,我提交给编辑的稿件,删改的地方已不太多了,见报的稿件量也明显多了。每一个小小“豆腐块”,对我都是莫大的鼓励。每次在这份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都会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就这样,这份报纸伴随我工作20余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海日报》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仅小报变成大报,版式也越来越美观,内容越来越丰富。她向务林人讲述着最权威、最精准的林海故事,与当下“最流行”的绿网、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同行。作为基层通讯员,时间久了越发地感觉到,新闻工作者代表的不单是个体本身,而是一种导向、一种最新的动态文化。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闻素材,而是发现它的眼睛,更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引导和应变能力,快速地学习和适应能力。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我的笔下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还有一种社会责任。我要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林区职工所想,感受职工所思,发现职工所愿。
如今的《林海日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已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独特的办报风格。在此,祝愿《林海日报》继续焕发生机,为实现“绿色转型提升,重振森工雄风,打造全国一流现代国有企业”目标再谱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