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王春艳
今年是《林海日报》创刊70周年。屈指算来,我与《林海日报》结缘十余载,是她培养了我,为我搭建成长进步的平台。回首与《林海日报》共同走过的岁月,有艰辛、有快乐,感受更多的是幸福和喜悦。
2011年,金河林业局嘎拉牙林场书记找到我,让我担任通讯员,把林场的好人好事展示给读者。当时,我对新闻宣传一窍不通,不知道从何角度去写,对身边发生的事感觉不到有什么新鲜的地方,捕捉不到亮点,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发生的事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迷茫。
这时,一位朋友告诉我多看看《林海日报》,学习其他通讯员是怎么写新闻稿件的,如何发现新闻素材和抓住新闻亮点,多留心多观察,就会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拿来《林海日报》,连续多天认真学习,渐渐被报纸里的内容所吸引。报纸中讲述的是发生在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从一篇篇报道、一张张照片中,让我受益良多。我开始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与职工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让我萌生了写稿件的念头。
记得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写的是冬季山场一线职工的纪实通讯。那一年雪特别大,天气特别冷,来到山上,待在帐篷里的火炉旁我就不愿意出去了,心里想到,反正现在网络发达,回去摘抄一篇就行了。中午吃完饭,我就随车下山了,回到家中就开始在网络上搜集各种材料,东拼西凑,很快就完成了一篇“大稿”,拿着稿子满心欢喜地找领导审核去了。领导看了我的稿子微微一笑说道:“小王啊,一篇山场的稿子你能写出如此的高度,真是难为你了。”听到这,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作为通讯员一定要踏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第二天,我又来到山场一线,趟着没过膝盖的积雪,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一会在采伐现场、一会在楞场,时而与职工交谈,时而拿着笔在本子上认真记录。晚上下山,坐在电脑旁,翻看着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的文字,回忆着与职工交谈的点点滴滴,手指在键盘上不停地敲打着,一篇山场一线的通讯稿件就完成了。时隔3天,终于在《林海日报》二版刊发。看着报纸上自己的名字,我的眼睛湿润了,付出终有回报。
从此,我对写新闻稿件信心倍增。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写得是否生动活泼,能否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多看、多读、多写、多练,只有勤快了,就不怕写不出好的新闻稿。作为通讯员,不仅要多关注各级新闻媒体,更要了解新闻媒体发稿的范围与动向,并有针对性地写稿,往往会事半功倍。
如今,《林海日报》成了我的朋友。困惑时,我会在报纸中寻找人生航行的坐标;忧伤时,我会从报纸中找寻快乐的源泉,是这张报纸给了我自信和力量。现如今《林海日报》从“单一平台”到“融媒矩阵”,从“单一作战”到“全媒发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提供良好舆论氛围。今后,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林海日报》提供优质稿件,回报培育我成长的《林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