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良师益友寄深情

唐永朋
2023-02-17
1932

       ■何康红

       1988年,我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回到林区,被分配到绰尔森工公司河中林场木材加工厂,当上了技术员。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抱负与现实的悬殊让我的头脑蒙蒙的,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动力,也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学生时代的情结让我力图通过书刊找到知音,释放内心。可那时候,林场只有领导和部分股室有《林海日报》,我所工作的木材加工厂没有分发名额,很难见到报纸。

       令我高兴的是,1990年,林区骨干通讯员学习班在绰尔森工公司举办,我有幸参加了那次学习,对新闻写作有了粗浅的认识。并跟着培训班采访,在“学员发稿优先”的鼓励下,我交上了第一篇稿件。

       一天,同事兴奋地拿着一张报纸告诉我说:“你写的文章在《林海日报》发表了!”原来是我在培训班上写的加工厂修理工事迹的稿件发表了。同事们争相传阅,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我当然更激动,对自己一字一句写出的文字看了又看、读了又读。

       “文章写得真好!”因为这篇稿件,林场干部职工常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林场还特意给加工厂发了一份报纸。

       那时候交通不便,通信员每周一、三、五坐通勤车到林场送报纸、书刊、信件。每次大客车一来,我也随着人流去看热闹,跟在通信员后面,看有没有自己的信和书刊,顺便带回加工厂的报纸。

       有了这份“精神食粮”,大家了解外面的“世界”多了一扇窗口,我也有了良师益友和寄托情感的天地。每次新来报纸,我和加工厂的几位检尺员趴在办公桌上,在隔壁隆隆的机器声中竞相传阅。他们在报纸上寻找我的稿件时的急切心情,比我尤甚。每次发表的稿件我都十分珍视,倍受鼓舞,成就感冲淡了初入社会的迷茫和心灵的孤寂。

       阅读报纸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林海日报》面向林区,里面有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安全、生产、质量等方面的稿件中能梳理出很多管理办法。我经常将这些讲给大家听。阅读的过程也是释放心情的过程。在报纸的专刊上能阅读到很多林区文学爱好者的文章,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所见所闻常常引起我的共鸣。在这方天地,我与作者隔空成了朋友,每次收到报纸,就像和老朋友重逢。

       2014年,我调到公司党委宣传部负责精神文明和统战工作,虽然不是专业记者,但我也把新闻宣传作为自己的“主业”,力求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林海日报》的办报风格变化非常大。新闻稿件更加注重新闻的故事性和时代内涵,这就要求通讯员以“短、实、新”的写作手法讲好林区故事。我竭力克服自己生硬死板的写作方式,以更灵活的写作方式去表达新闻要素。在此期间,我多次找各版编辑老师虚心请教。让我感动的是,每次与编辑老师们沟通,都能得到他们暖心的答复和耐心的指导,稿件的上稿率有了很大提高。我还尝试诗歌、小小说以及评论的写作和短视频的拍摄,努力适应融媒体发展需要。每发表一篇稿件,就像注了“鸡血”,在别人眼里早该“洗手弃笔”的我依旧干劲十足。追光逐影拍摄家乡风景,踏冰卧雪深入山林一线采访普通职工。

       从“一句话”简讯到长稿通讯,再到头版头题,我从每年在《林海日报》上发表几篇稿,到发表几十篇甚至上百篇,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幸福的。从普通的务林人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朴素情怀、执着坚守、无私奋斗,与他们相比,我付出得太少,却收获很多。我不怕劳神费力,只怕笔力不足,错过了时节,错失了人、事、物,紧迫感和本领恐慌促使自己不断向前,不敢懈怠。

       30多年与报纸相依相伴共成长,每天浏览《林海日报》电子版、绿网、微信等林海日报旗下融媒体产品,阅读报社记者、兄弟单位同仁撰写的稿件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受到很多启发,找到写作的方向和新闻点,为自己发表的每篇稿件而兴奋。这是编辑对我们公司典型做法的肯定,也是对我写作上的认可,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十足。

       “何姐,跟你约个稿……”“何姐,这样的图片你有吗?”我想,这是春天之约,更是牵引之力。这种力量不会因你的职位高低而变化,更不会因为你的年龄差别而舍弃。近些年,我的稿件不仅能在林区平台发表,有时也会登上省部级甚至国家级媒体。但《林海日报》依旧是我的钟爱,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桥梁和纽带,是林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田”,也是自己耕耘收获的“自留地”。在这方广阔的天地,我将心力不疲,努力向前,继续成长。因为,发展中的《林海日报》正以崭新的容姿、沁人心脾的芳香享誉林区内外、大江南北,七十年栉风沐雨,《林海日报》正青春!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