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毕静
时光无语,往事如歌。回眸之间,《林海日报》已走过70年光辉历程。想当年,林区人想了解国家和林业大事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广播,二是报纸。离我们最近的报纸是《林海日报》。说是日报,可偏远林场、工队看到的都是“过了期”的报纸。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日思夜盼、如饥似渴。
我一直是《林海日报》的忠实读者、通讯员。1987年,我从林场调到库都尔林业局党委宣传部负责统战工作。从此,我的视野开阔了,能够及时看到报纸,尝试为《林海日报》投稿,盼望在那张弥漫油墨芳香的报纸上早日看到自己的文章。1989年12月9日,我的文章《东山那片松林》在《林海日报》四版头题刊出。这是我投稿以来,刊发字数最多的稿件。当时真是高兴至极,欣喜不已。同时,更增强了我继续写稿的信心和勇气。
我与《林海日报》整整打了7年交道。那时我每天早出晚归,接待新闻同行、奔波作业现场、陪同领导调研、采访基层职工……以绳锯木断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新闻工作中。我跑遍全局所有林场和部分小工队、造林点、筑路队、贮木场,采写了大量稿件。
林海日报社举办“四自杯”有奖征文活动,我便采访31岁时丈夫去世、独立抚养5个子女长大成人的林业退休职工秦玉兰。我和她整整聊了一天,悲伤时陪她哭,开心时陪她笑,撰写了人物通讯《她的心中充满爱》。通过报道这位平凡而又自强不息的林区女职工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了万千林业职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编辑还为此稿加了编后语,称秦玉兰为林区女性之楷模。
1993年7月,我去造林点采访,一路上蜻蜓伴我飞,蝴蝶陪我舞,瞎蠓蚊子围我叮……来回趟了十几里沼泽地,一双脚泡成了一对“大白鸽”,只为拍摄百万亩人工林的专版照片。下山时我不小心摔倒,右手破皮鲜血直流,幸运的是脖子上的两部相机完好无损,欣慰的是采写的稿件和照片均被《林海日报》刊用。那些年,我没陪孩子过过一个儿童节,没在家过过一个安稳年。在别人眼里,我活得很辛苦、很疲惫,但我却觉得那是我最激昂、最畅快,如诗、如画、如歌的美好岁月。
林海日报社人才济济、钟灵毓秀。有件趣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1992年,我前往林海日报社参加新闻工作年会,下了火车就匆匆赶往报社,只听“嘎”的一声,一辆大客车停在我身旁,车上编辑老师向我招手:“毕静,快上车。我们在火车站接站,怎么没见到你?”我说:“给人捎东西误了点事。”这时编辑老师满面笑容,慢条斯理地说:“虽然晚了点儿,‘毕竟’是来了嘛。”车上的人愣了愣神儿,随即发出一片笑声。这个睿智儒雅、博学多才的编辑老师巧妙运用了“毕竟”和我名字“毕静”的谐音,既化解了我的尴尬,也给大家带来了乐趣。与他们交往,处处长学问。
那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大家情绪高涨、异常兴奋,个个为做好新闻工作摩拳擦掌。如今多位德才兼备、满腹经纶的老新闻工作者已先后“魂归林海”,他们栉风沐雨、爬冰卧雪、呕心沥血,为林区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春风化雨桃李丹,丰功伟绩耀兴安。前辈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世代流芳,是一代代林海报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网络普及,现在的《林海日报》已实现从单一纸媒到全媒体的华丽转变。采访、写稿、投稿、排版、邮寄等均可在网络上完成,可我仍然怀念那个通信不便、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