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铭刻在心底的那股暖流

唐永朋
2023-04-14
1940

       ■葛殿芝

       1995年7月,我毕业于金河森工公司技工学校,被分配到嘎拉牙林场,成为一名普通职工。工作中,我接触到很多感人的事迹,发现很多工作中的亮点,也看到《林海日报》上刊发了许许多多来自基层单位的新闻报道,激发出我想用文字把工作亮点和感人事迹宣传出去的想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感人的故事。

       最开始,我试着写一些工作类的小稿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林海日报》投稿。那时投稿都是通过纸质信件,邮寄到林海日报社。每次投稿信件寄出后,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会一期不落地仔细阅读《林海日报》,生怕漏过自己的作品,那种心情,除了期待,更有一丝紧张。

       刚开始的时候,我邮寄到林海日报社编辑部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渐渐地对新闻写作失去了信心,即使发现了好的新闻素材也不愿意动笔。但很幸运的是,有一位不知名的编辑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不要灰心,多看报纸,积累经验。短短几十字的信件让我如获至宝,又燃起了我写作的热情,编辑老师的话语总是在我耳边萦绕。从此我不断地写、不断地投,每天关注着报纸。一晃半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在《林海日报》的“豆腐块”里看到了我的名字。我兴奋至极,赶紧仔细阅读,信息内容怎么如此陌生,我赶紧找到原稿,进行了细致对比,刹那间,我恍然大悟。相同的一件事,经过编辑老师的修改,反映出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尽管这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荣耀。每次稿件刊发后,我都会将当期的《林海日报》珍藏起来,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细细翻看。一是自我欣赏一番,二是看看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林海日报》编辑老师的鼓励下,我逐渐爱上了写作。

       新闻写作是很辛苦的工作,但当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时候,那种欣喜之情难以形容。我爱写作,这让我感受到创作带来的喜悦,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记得2013年7月份,金河镇多天连续降雨,导致山水下山,引发居民区被山水袭击,造成部分道路、电力、供水中断。金河森工公司领导干部每天24小时整装待命,坚守一线,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变化,为群众搭帐篷、铺雨布,劝说他们不要住在危房里,嗓子说哑了,腿走跛了,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竭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作为通讯员,我和抗洪的职工群众一起奋战,把发生在抗洪一线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写出感人至深亦或令人深思的新闻稿件。

       25年来,我很庆幸与《林海日报》结缘,也很庆幸自己遇到热心的编辑老师。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这位老师的名字,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林海日报社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友善包容的好老师和前辈。正是因为遇到了他们,我才能在新闻的道路上走得稳健。我的进步和成长与《林海日报》编辑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声”的指点是分不开的。对此,我始终铭记于心,并努力将其化为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由于勤写多练和编辑老师的支持鼓励,我见报的稿件数量日益增多,文章的质量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有些文章经过编辑的妙手加工,居然也被称为“佳作”。2011年3月,我被林海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世事沧桑巨变,人事恍如云烟。我与《林海日报》情缘的美好时光不曾被岁月磨灭,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