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孙书程
2025-10-28
2110深秋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天高云淡,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学生员工公寓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推门而入,暖意扑面,家具、家电、独立卫浴一应俱全。
“别看我们家都在外地,可住在这里就像家一样温馨!”29岁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办公室综合科主办徐健高兴地说。这位2021年大学毕业后入职、2025年通过竞争性比选考入集团总部的年轻人,就是内蒙古森工集团“人才强企”战略的受益者之一。

导师带徒助力大学生员工快速成长。汪璐璐摄

举办青年员工联谊活动。 姚晓磊摄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引领企业的战略定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度融入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秉持“年轻人就是人才”的理念,构建“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员工、退役军人、工勤技能岗位员工人才队伍源头培养和战略储备,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青年人才队伍,让一批批青年才俊在大兴安岭的莽莽林海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林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精准引才 广纳英才筑根基
当前,林区正处于全面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面对打造国内一流现代林业集团的艰巨任务,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市场化改革为抓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引才工作模式,结合生态保护建设实际需要,围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需求,打破地域与身份限制,用诚意与平台吸引青年人才汇聚北疆。
内蒙古森工集团持续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机制,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招聘体系,确保“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森工集团党委组织部、纪委、人力资源部组成专项招聘小组,先后走进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向高校学子抛出“橄榄枝”。
一场场人才济济的招聘会,一份份诚意满满的就业意向书,展现了青年人才对林区这片热土的向往,实现了内蒙古森工集团与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的双向奔赴。

内蒙古森工集团在内蒙古民族大学举办专场招聘会。 森工集团人力资源部提供
数据见证引才成效:2023年至202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通过校园招聘、社会公开招聘等渠道,累计引进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36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15%,“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占比7%,信息管理、生态保护、林下经济等专业人才占比超36%,人才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集团分层次、分批次引进39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3人(“双一流”院校硕士研究生12人,普通院校硕士研究生31人),本科生354人(“双一流”院校本科生19人,普通院校本科生335人),招聘规模创近年新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内蒙古森工集团通过前期调研各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按年度、分批次制定招聘方案,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引才,让青年人才一落地就能扎根,一扎根就能成长。
稳边固边 助力退役军人“转身立业”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切实把广大退役军人工作和生活保障好,激励他们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内蒙古森工集团牢记嘱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始终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以不讲条件、不打折扣、积极接收、妥善安置为原则,积极践行国有企业应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为退役军人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干事创业平台,在稳边固边中体现森工担当、做出森工贡献,以实际行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森工集团结合退役军人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及相关经验等情况,将他们充实到林区森林防灭火、航空护林、驾驶员、森林管护等重要岗位,发挥退役军人的个人能力和作用,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2023年至2025年,以市场化公开招聘方式吸纳退役军人966人,助力退役军人顺利“转身”、再次“起航”。
“集团对退役军人的重视与关怀,让我在走出军营后感受到了温暖与归属,也为我搭建起融入社会、实现新价值的桥梁。”2023年9月,退役军人刘宝通过公开招聘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结缘,入职库都尔森工公司应急事务中心,成为一名特勤突击队员。
戎装虽改,初心未变。入职后的刘宝,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努力学习扑火知识,锤炼业务本领,从队员到班长一步步成长为特勤突击队队长,他先后参与7次林区雷击火扑火任务,主动请缨执行靠前驻防任务,早已将保家卫国、守护绿色的使命刻进了心里、融入了血脉。今年9月,刘宝带队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员职工职业技能比赛暨“振兴杯”全区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还有很多像刘宝一样的退役军人,正逐渐成为林区生态保护建设中的骨干力量。
内蒙古森工集团与招录安置的退役军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享受森工集团正式员工同类岗位、同类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为家在外地的退役军人提供宿舍,在防火期内提供相应伙食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及“八一”慰问工作,及时将林区军转干部的各项政策、规定、补助金及慰问金落实到位;为退役军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搭建学习平台;举办“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个人评选,让英雄的故事走进林区千家万户……思想“补钙”、头脑“充电”、能力“加油”,森工集团精准打出“组合拳”,助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推动退役军人工作提质增效,释放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组织新入职退役军人员工开展索滑降专项训练。杨金海摄
以技立身 一线淬炼“青春铁军”
技能是立身之本,更是强企之基。内蒙古森工集团把促进就业、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作为国有企业应尽的职责,着眼林区长远发展与人才梯队建设,聚焦森林防灭火、森林经营、驾驶、应急通信、机械维修、产业发展等重点技能岗位,让“企业之需”与“人才之能”相互契合、相得益彰。自2023年至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勤技能岗位员工5428人,吸引青年人才在绿水青山间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从规范严谨的入职手续办理,到充满挑战的军事训练;从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到真刀真枪的技能实操……一场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入职培训,为新员工完成从“社会人”到“森工人”的角色转变提供了关键赋能与导航,让这些经过初步淬炼的青春力量,带着对绿色事业的无限憧憬与扎实的岗位技能,如涓涓细流汇入浩瀚林海。

在2025年新入职员工培训成果展示暨总结表彰大会上,工勤技能岗位员工表演基础格斗。涂艳玲摄
“这份录用证明,于我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绿色使命。”在伊图里河林业公司2025年新招聘工勤技能岗位员工信息确认现场,“00后”新员工孙天一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系统育才 构建全链条成长通道
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内蒙古森工集团制定下发《内蒙古森工集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4—2030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学生员工跟踪管理培养实施方案》《内蒙古森工集团“三引进一培养”推进人才工作“强心活点”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加快形成具有林区特色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将优秀大学生员工纳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24年以来,两次从基层遴选10名优秀大学生员工“插班学习”,让他们与林区骨干同堂上课、同步锻炼。

组织新入职大学生员工到湿地文化展馆学习了解林区发展历史。涂艳玲摄
满归森工公司发展规划部的张铭就是受益者之一。2021年入职的她,因工作成绩优异,今年4月晋升为四级中级职员,并在森工集团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获得学习机会。她说:“从入职培训到中青班学习,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集团对大学生员工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我要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蒙古森工集团紧紧围绕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聚焦大学生员工跟踪管理培养,以深化教育培训为引领,以强化实践锻炼为重点,以严管厚爱为保障,创新培养的理念、模式和思路,注重从政治上关爱、思想上关心、事业上培养、生活上关怀,推动大学生员工安心工作、健康成长。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一名大学生员工配备思政导师和业务导师,思政导师由大学生员工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业务导师由骨干员工担任,手把手传授实操技能。同时,建立“一人一档”的成长档案,动态记录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考核评价等情况,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员工融入林区、扎根林区、奉献林区。
暖心留才 用“家的温度”留住人心
2023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姜晓红通过校招加入绰源森工公司。同年10月,她与阿龙山森工公司的青年员工孙嘉明相识相恋,开始了近一年半的“异地恋”,2025年3月两位新人喜结良缘。此时,“团圆”成为夫妻俩最大的愿望。
姜晓红了解到森工集团有针对异地夫妻的“团圆计划”政策,便尝试提交申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正式调入阿龙山森工公司与爱人团聚。她感激地说:“正是集团对大学生员工的好政策,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发挥专业特长,与爱人一道共同为林区发展贡献力量。”
想让人才“留得住”,既要事业有奔头,更要生活有温度。内蒙古森工集团聚焦青年员工的急难愁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创新创业、企业融入、婚恋交友等问题。实施“团圆计划”,充分考虑大学生员工夫妻双方异地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在条件以及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帮助解决工作调动问题,让夫妻团圆。同时,将“安居”作为留才的“先手棋”,本着安全舒适的原则,在集团总部建设大学生员工公寓,统一配置床、衣柜、热水器、厨卫等设施,实现拎包入住,确保每一位入住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心投身于集团的发展建设之中。

维修改造大学生员工公寓。姜文宇摄
从“广纳贤才”到“系统育才”,再到“暖心留才”,内蒙古森工集团用一套“组合拳”,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北疆林海找到人生的价值,让“扎根林区”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选择。
北疆林海,生生不息;人才活水,奔涌而至。在这片热土上,一幅人才引擎助推林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等待着更多年轻人共同执笔,在大兴安岭的广袤天地间挥毫写就属于新时代的绿色华章。(赵兴祖 包文君 陈晓琳)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