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青山依旧。回首2020年,太多的画面值得铭记。森工集团恢复运营,国有林区改革高分通过国家验收,林区广大干部职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激情奋斗,忘我奉献。
不负韶华,未来可期。面向2021年,更多的期许涌上心头。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烈氛围中,林区广大干部职工满怀希望,蓄势待发,万般豪情指向一个共同的心愿: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更大贡献。
让五中全会精神宣讲走新更“走心”
2020年12月21日中午,伴着冬日的暖阳,森工集团党校政工科科长沈立航踏上了赴阿尔山林业局有限公司的路程,这已是她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第5个单位。沈立航说,作为党校的一名教师,把五中全会精神传递到林区的广大干部职工中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的重大意义。沈立航告诉记者:“为了深研细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森工集团党校提早安排全体教师及时跟进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森工集团党校不仅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心组和支部专题学习了全会精神,还为教师订购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等书籍,帮助教师在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五中全会精神上下功夫。”
如何让职工群众听得懂学得会,沈立航有着自己的见解:既要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又要因人而异、走心走实,以微言大义为主旨,于细微处见功夫,从“细微处”凸显“大格局”,因此要有“土味”“情味”“鲜味”,才能让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至今近2个月的时间里,备课一直是我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森工集团党校聚焦干部教育培训主责主业主课,要求全体教师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精心备课。我被安排讲全会总体情况,其他老师则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生福祉等内容准备专题课,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一批全会精神解读精品课,随时为宣讲和培训做好准备。”沈立航深有感触地说。
在深入各单位授课的过程中,沈立航常常被林区基层的生动实践感动着、鼓舞着。“十三五”期间,林区的干部职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想方设法、不懈奋斗,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绿色转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民生改善,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展现了林区良好的环境面貌和职工向上的精神风貌。来到基层单位,我既是一位授课者,更是一位倾听者,随时把所见所闻充实到课件中,展现给受众。目前,根据森工集团各单位和森工集团党校的安排,她先后到工会、电信局、绰尔、根河林业局有限公司进行了授课,反响热烈。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党校长期的教学科研任务。沈立航表示,作为森工集团党校的教师,接下来还要持续学习、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自觉践行,结合林区实际抓好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努力完成好授课任务,引导林区干部职工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贡献一份力量。(刘磊)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大姑娘走进那青纱帐,这边的高粱……”当记者来到冷极村“幸福人家”的时候,老板娘正带着一伙广东来的客人在扭秧歌、录抖音,玩得不亦乐乎。
冷极村“幸福人家”的老板尚建林原来是金河林业局金林林场工队的一名采伐工,妻子耿艳梅无业在家,孩子在外地上大学,一家的生活仅靠他微薄的工资支撑,日子过得很是拮据。2013年末,他从山场一线调到金林管护队,并承包了“中国冷极村”里“幸福人家”驿站。
“刚开始经营,没有经验,摸不着门路,生意很是平淡,基本赚不到什么钱,前两年只是保本。”只字片语道出了尚建林当初创业的艰辛。为了提高经营水平,夫妻二人向冷极村里经营较早的几户人家虚心请教,在经营上动脑筋,在菜品特色上下功夫,在接待服务上做文章,靠口碑相传赢取效益;利用网络、微信等平台与光大旅行社、国泰旅行社、青年旅行社常年保持联系,及时更新发布各种旅游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16年起,夫妻二人的小店终于实现了盈利,而且一年比一年红火。
尚建林的“幸福人家”只是中国冷极村6户经营户的一个缩影。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后,金河林业局有限公司立足资源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林户”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中国冷极村养殖、种植和旅游业,确立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职工增收“三方共赢”的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做“强”景区,做“靓”森林,做“足”山水,做“热”冬季,做“活”文化,努力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之名气享誉全国,2016年,这里还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在全时旅游、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的火热市场中,中国冷极村向世人证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现在一年的收入基本都在十来万元,2020年本来打算换辆车的,结果受疫情影响,生意不如往年,这个计划就暂且缓一缓。2021年一步到位,换个好点的,呵呵……”谈到收入,尚建林脸上满是喜悦之情,谋划着一家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刘磊 刘宏伟)
向绿而行,脚步从未停歇
规划植物园、造林技术指导、经验交流、外出参展……盘点细数这一年,刘德文过得充实而忙碌。身为库都尔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经营管理科更新种苗股股长、高级营林工程师,他年复一年守绿护绿播绿,向绿而行的脚步从未停歇。
纵然走遍了库都尔的山和水,道不尽的是务林人的赤子心。回忆工作的点点滴滴,刘德文感慨颇多,他直言:“不心疼不爱护林区的一草一木,就当不好一个真正的务林人。”如何把苗木栽好栽活、创造更大的价值,始终是刘德文一直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这也为他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挑战。
特别是2020年,库都尔林业局有限公司承担着2.3万余亩的退耕还林任务,面对退耕还林面积大、营造作业方式多、涉及用苗种类多等难题,刘德文带头攻关,总结出了一套实用又高效的栽植技巧,比如:把排水沟渠改造成简易苗窖,为暂存苗木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大地块采用插彩杆定位株行距,确保了栽植时整齐划一,方便后期经营管理;改变容器苗常规脱袋方法,选择在坑内脱袋,更有利于大容器苗成活;在泥浆中混入生根粉,提高苗木根部的生长能力……
他将库都尔退耕还林的好经验、好做法制作成PPT课件,在林区造林技术管理培训班上进行分享交流,并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科技》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加以阐释,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每一个环节和工序的精益求精,都折射出了刘德文身上的“工匠精神”;每一株苗、每一棵树的成活,都承载着刘德文对绿色的向往和期待。2020年,刘德文还参与了库都尔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园的规划建设,巧妙地利用了修路的契机,把原本就要砍掉的一些树木移栽到了园里,既没造成资源的浪费,又绿化美化了公园,可谓是一举两得。看到树木在“新家”继续茁壮成长,刘德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营造林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刘德文的这份自信,正是来源于他从业三十多年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
他十分擅长营造林技术创新研究,发明的容器苗高效快速栽植器已获“国家专利”,但他持续改进优化,让工具更轻便、结构更合理,“第二代”容器苗高效快速栽植器在首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展上“首次亮相”。
如今,刘德文仍在埋头研究林木球果采集梳的应用与改造,从手动升级为半自动采集,实现这个小目标,他信心满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惠及营造林工作。”在他的心里,还许下了一个更大更长远的愿望,“希望林区的绿色再多一点、森林再密一点、山水更美一点、百姓更富一点,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财富。”(刘磊 陈晓琳)
帮扶路上我愿意做一个“暖男”
“不仅要把帮扶作为一项工作来认真完成,更要把每一个帮扶对象当做亲人。”今年47岁的绰尔林业局有限公司工会生活保障部部长霍宝刚,从事帮扶工作已有8年,在为困难职工服务中,他始终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积极组织带领生活保障部人员到困难职工家定期、不定期的走访,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上报情况,解决问题。
林业职工遗属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如今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个人每月只有472元的遗属生活费,因为不能进入职工帮扶系统,只能作为企业掌握的困难临时救助对象。为了帮助这些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霍宝刚带着人员一年两次挨家挨户到遗属家走访,并印制了“爱心联系卡”,印上工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让老人随时都能找到工会组织,为老人服务。
“工会的孩子们就是我的亲人啊。” 林业职工遗属感激的话语、感动的泪水,是霍宝刚帮扶路上的不竭动力。帮助独居平房的80多岁遗属解决烧柴;将“爱心联系卡”送到老人手中;前往行动不便、家住五楼的独居老人家中问寒问暖……霍宝刚的身影穿梭在困难职工群众间,脚步重叠在帮扶路上。
为了帮助困难职工,霍宝刚自掏腰包也是常有的事。绰尔最后一户国家级困难职工徐江是中心苗圃的职工,他本人受过脑外伤,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去年脚部烫伤,一年都不能下地;爱人高度近视,已接近失明;孩子高度近视,每年都要到北京看眼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帮助这户困难职工家庭,绰尔林业局有限公司工会决定把他家的临街仓房改成门市房,积极协调牙克石盐业经销总公司为徐江家办理了盐业经销许可证。大的框架搭建好了,作为生活保障部部长的霍宝刚,帮扶的“最后一公里”就由他带着生活保障部的职工们细心完成。
没有牌匾,霍宝刚就联系广告公司,帮助他家做好牌匾;上货缺资金,霍宝刚自己拿出3000元垫付。从来没做过买卖的徐江一家没有销售经验,霍宝刚就带着生活保障部人员轮流到他家帮助经营了十几天,直到困难职工徐江夫妇能熟练经营为止。如今,徐江家的小店已经能够独立经营,收入也比较稳定,顺利脱困。
2019年10月,自治区开展了职工医疗互助活动,霍宝刚的服务对象从困难职工扩大到更多参与互助活动的职工,虽然做了宣传,但是很多人对互助活动还不是很了解,霍宝刚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面对询问霍宝刚总是耐心的一一答复。一年来,林业局有118名职工人通过了互助保障申请,职工们共领到互助保障金56279元。
新的一年,霍宝刚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做好帮扶工作,他说,我的工作是联系困难职工与国家帮扶政策的桥梁,多一份用心,就多传递一份党对职工群众的关爱。在帮扶路上,我愿意做一个“暖男”。(李鹏飞 杜景云)
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2020年的春节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了节日的气氛。作为伊图里河森林公安局一名民警,张宗凯刚参加工作,就成了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员。
银阿林场距离伊图里河镇区60公里,是伊图里河镇与克一河镇交界,更是牙克石市与鄂伦春自治旗的交界,可谓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为了详细准确掌握进出伊图里河镇人员信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这里设立了防控疫情卡站,对过往车辆人员实行24小时登记、测温、排查工作。
“让人感触最深的不是疫情期间高强度的工作,而是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警民情,还记得疫情防控期间,夜晚和同事一起救助了一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挂车司机,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人民警察的责任。”整个疫情防控期间让张宗凯真正体会到了“疫情在前,警察不退”的真谛。
在公安岗位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 一辈子无私奉献,面对无数次的刀光剑影从来不曾退缩,不是为了胸前那闪耀的奖章,而是为了身后的人民群众。当你束手无策时,他们给你雪中送炭;当你困难重重时,他们对你关怀备至;当你陷入迷茫时,他们为你指点迷津。对于一名刚刚成为人民警察的张宗凯来说,他尊称这些前辈为“老警”。
作为新警,张宗凯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全新的角色,他有些迷茫,空有满腔热血,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好工作,如何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幸运的是,周围的“老警”总是细心地帮助他解决问题。
人生就是由许多个第一次组成,第一次出警,第一次协助办案……在一次办理一起盗窃案件时,需要对违法嫌疑人作询问笔录,张宗凯主动向所长请示协助制作这份笔录,但由于还在实习期间,没有执法办案的资格,只被允许在一旁观看学习。张宗凯之前一直以为作询问笔录是件简单的事情,但看到同事讯问违法嫌疑人的过程和作好的询问笔录后才明白,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作询问笔录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的工作,不是上几节理论课程就能熟练掌握的,每一份笔录都是一篇作文,实际工作当中,理论学习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作询问笔录后,参与办案的所长细心地指导张宗凯,“许多知识并不是在课本上能够学透和学精的,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民警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向老同志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取得进步。”所长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一直引领着张宗凯之后的工作。
“回首2020年,让我永生铭记,这一年有付出、有成长、有收获,为我的从警生涯奠定了基础,2021年,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张宗凯满怀信心地说。(李鹏飞 王刚)
务林人心声:新时代演绎绿色梦想
“轰轰轰……”清脆的割灌机发动声打破了远山森林的静谧,林间鸟儿扑簌簌地飞起,割灌机手穿梭在林间,所过之处病杂木、风倒木和腐朽木缓缓倒下,工人们面戴口罩,间隔数米,一字排开有序清林清堆,林间清爽而干净。
“春天夏天秋天我瞭望,冬天我就干森林抚育,停伐后的大山真不是以前的大山了,山静了,树绿了,空气更清新了,这满眼的绿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了……”时值深冬,甘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源江管护所32林班中,赖晓海朴实的言语,诠释了一名务林人对大森林的敬畏和对绿色的无尽向往。
瞭望员工作是平凡而寂寞的,而赖晓海一干就是19年。两人一个班,一整天10 个小时轮番登塔瞭望,随时向森防指报告天气、风向等情况,发现火情火警第一时间报告。“别看我们的工作平平常常,可大家都称我们是‘森林眼’,看好林子,这是我们的职责。”说起自己的瞭望巡护工作,赖晓海轻描淡写,可神情却显得那么认真而严肃。
“虽然是冬天,我们护林员可没闲着,我们春夏秋防火,可到了冬季还要做好堵卡工作,特别是做好‘清沟、清套’,严密注意非法狩猎人员,只为这片大森林中的绿色。”在奇力滨管护所23运管护林班内,管护所管护队长武会杰正在“巡山”,对于大山中的护林员来说,保护生态没有四季之分,也没有节假日,在他们内心深处,保护好眼前这片大森林比什么都重要。
踏遍青山情不移,从一名基层森调员、护林员成长到森林管护队队长,已经56岁的武会杰默默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大兴安岭这片层林尽染、树木摇曳的山巅上,21年光阴流转,他用忠诚与敬业,谱写着一曲曲美妙的绿色乐章。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雨雪风霜,他始终坚持精准巡护到位,天晴一身汗,下雨两脚泥,就是他巡护的日常真实写照。
悠悠森林情,寸寸防火心。为了更好的守护“金山银山”,每次打火武会杰和队员都冲在前、撤在后。2009年6月一次伊勒呼里山的雷击火,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立体蔓延,火场烈焰四射、浓烟翻滚,他和队友采取“分段布兵、点烧结合、迂回清理、确保安全”的战术,连续奋战27个小时,一口气打灭近30公里火线,成功封控火魔肆虐,堪称守卫大兴安岭林海安宁的“森林卫士”。
当问及新年心愿时,赖晓海和武会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守好山,站好岗,付出再多苦与累,也要让青山绿水装扮美丽的家园。
“我希望春夏季雨水多一些,别发生森林火灾,在塔上看到最多的是绿色,而不是火光。”谈起瞭望工作赖晓海说,这片绿色我是离不开了,当好“森林眼”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情。
多年的扑火经历,也让武会杰深有感触,他说,现在的扑火队员年龄都偏大,我的愿望是队里能补充点年轻人,这样才能真正拉得出,打得赢。(李鹏飞 隋海涛)
守住青山金不换
“登山难,吃水难,条件艰苦。”这是毕拉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四方山瞭望站的现状。“孤独寂寞”这是四方山瞭望站瞭望员温建民的生活现状。
今年58岁的温建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林业工人家庭中,父亲在世时,时常念叨着:“生在林区就要保护好森林,森林就是我们的命”。所以,1987年温建民选择了这条父亲曾经走过的路,成为了一名林业职工。
4年前,记者第一次登上四方山时,温建民与马和塔作伴,马儿穿梭于山上山下,拉水、驮物,他在塔上塔下瞭望巡护。时隔4年,当记者再次登上山顶时,那里仿佛时间静止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唯有塔站里面,多了一个人的身影。2018 年 9 月防火期开始,妻子田晶杰来到瞭望站与温建民互相扶持,共同瞭望和巡护,从此他们夫妻二人承担了瞭望站的全部工作,成为真正意义的上“夫妻瞭望站”。
淡蓝色的塔房在雾气缭绕的山顶显得格外明亮,大门上张贴一副对联,诠释了夫妻二人在塔上的现状。上联:一塔一马一夫妻,下联:一池一山一森林,横批:绿色守望。对联的内容是老伴儿田晶杰的想法,她告诉我,他们两口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守护绿色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他们一定会坚守到最后一刻。
2020年5月,记者从毕拉河林业局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四方山脚下,又一次见到了这位坚守四方山塔顶12年的温建民。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瘦,常年风吹雨淋的黝黑脸庞,折射出林区人特有的憨厚和朴实。当时,正赶上老温要用马驮水上山,看着我,他憨憨地笑着,担心我能不能跟他走完这段山路。他先是把接好水的50斤塑料桶附在马背上,指着一条丛林密布的“毛毛道”,开始了向山上攀爬的艰辛路程。他边走边上气不接下气地与我唠叨家常。当时刚下过小雨,山体异常湿滑,老温拽着马尾巴,我跟在老温的身后,手脚并用,猫着腰扶着树干小心翼翼地挪着步,遇到大坡几乎匍匐着,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完成自我挑战。待到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看着同样汗流浃背却面带微笑的老温,心中一阵酸楚……从没想过,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用水,在这里竟成了如此珍贵的“奢侈品”。
一年近7个月的时间,夫妻二人要在山上度过,面对山上艰苦的条件,乐观的温建民再一次吐露了心声:“苦点累点咱不怕,只要咱身后的森林安然无恙,不发生火灾,我这点付出又算得了啥呢!”
说起未来,温建民说:“我再有两年就退休了,现在还不知道谁能接替我的位置,守护这片林子。在这儿呆久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我的心。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建设林业的队伍中,守护绿色,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米何妙子)
让西伯利亚红松遍布大兴安岭
寒冷笼罩着林区大地,所有的一切被白雪覆盖着,唯有西伯利亚红松,四季常青,在冬日里带给人们希望。每每到了冬季,阿里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经营处副主任王翠丽都会到西伯利亚红松林走一走,摸一摸树干,感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陪伴她多年的小树苗,如今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我是名科技人员,参加工作近三十年,一直工作在种苗生产及科研战线,有幸参与了西伯利亚红松引种的全过程,见证了林区绿水青山的逐渐丰盈,伴随着林区发展逐渐成长。”王翠丽笑着说。
回忆过去,这位精研技术的“女将”,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她说:“还记得在西伯利亚红松育苗技术探索初期,种子处理全部是人工作业,每年播种量只有几十斤种子,但是处理起来却需要三五个人干四五天。种子处理都是在冬季进行,冰凉的水刺骨的寒,工人很是遭罪。种子处理后进行冷藏的三、四个月中,全靠人为将温度控制在0℃— -5℃之间,很难做到精准无误,常常是没到播种季节先峰种子已经发芽,造成种子的浪费。开始嫁接时,面对的是接穗稀缺、没有适合的砧木,没有可借鉴的技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最初的嫁接试验是在植物园里近2米的樟子松上进行的。授粉时要爬到5、6米高的树上,冒着危险一个花蕾一个花蕾的进行人工授粉。有了砧木后需要在闷热的大棚里进行嫁接作业,经常被嫁接刀割破手指,常常是‘埋头一干就是一整天,抬头只见太阳落西山’,辛苦付出了但嫁接成活率却很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伯利亚红松生产实现了半自动化。他们建立了种子处理室,现在处理几千斤种子也就和当年几十斤种子用工量相当;建立了种子冷藏冷冻室可以精准控制温度。筛土有筛土机、播种有播种机、浇水有自走式喷灌系统,雾化效果更好,装土有装土器,大棚也不再是简易木棚,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可自动升降的钢架大棚,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在阿里河西伯利亚红松实现了子代繁育;采穗圃已具有了产穗能力,每年能定量提供优质穗条;通过改革嫁接绑扎、剪砧方式等嫁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嫁接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成功建立了全国唯一的良种基地;掌握了育苗造林技术,培育实生苗400余万株、嫁接苗7万余株,造林3万余亩。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获得了成功,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林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这让王翠丽认识到科技助推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增强了从事林业科研工作的成就感。
王翠丽坚定地说,“功成不必在我”是境界,“功成必定有我”是担当, 相信不久的将来,西伯利亚红松会遍布大兴安岭,大量的松籽会成为我们家家户户日常保健食品,打造西伯利亚红松松籽加工基地、西伯利亚红松木材集散地、西伯利亚红松康养胜地也将逐步成为现实,而未来林区的职工生活必将更加富足。(米何妙子)
妙手绘兴安
“跨出校门步入森调行业已有22年。在这22年中,我见证了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俊为代表的几代森调人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而做出的努力,他们谱写了‘铁脚踏青山,妙手绘兴安’的壮丽诗篇,也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毫不吝啬地献给了森调规划监测事业……”又是一年冬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森调三大队党支部书记商文君望向落满白雪的山顶,思绪仿佛回到了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的情景。
说起过去,商文君用“苦”字概括那时候的时光。“刚毕业时,调查去现地基本靠走,距离稍远的用自行车代步,住四处漏风的帐篷,晚上睡觉老鼠满地跑,吃的是便于储存的土豆、白菜、海带、洋葱和腌制的肉。导航工具是一张地形图和一个手持罗盘,时常迷山回不了驻地。到晚上睡觉是最大的煎熬,因环境过于简陋,每名队员都无法做卫生清洁,脚上发出刺鼻的味道;因过于劳累而发出震耳的鼾声;因工作压力过大而传来的阵阵呓语,还有蚊虫在耳边鸣唱,每个夜晚简直就是一场小型的‘交响乐演奏’现场。”
他说,这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片段,这些小片段淬炼着我们的意志,培育造就了森调人“担当、创新、敬业、吃苦、乐观”的坚强品格。
回望过去,成绩斐然。商文君说,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在森林调查领域的应用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外业录入用的是装有高分辨率卫片、自己研发的调查软件、有导航定位功能的平板电脑,调查数据录入平板后自动检查逻辑关系,小班界线随时校正,现地调查精度大大提高。回到驻地后将数据导入笔记本电脑,通过软件处理,林相图马上成图。交通工具从原来的自行车升级为摩托车、汽车,再也不用因距离远住帐篷了。伙食方面更是想吃啥有啥。
谈到未来,希望满怀。商文君说,森调三大队在完成森工集团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后,还要主动完成林区湿地、泥炭碳库、真菌、浆果、野生经济植物、野生动物等专项调查。在原有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向草原调查、国土调查领域拓展,为国家提供生态资源大数据,共建生态和谐绿色发展的美丽家园。同时要以林区改革成果为基础,在原有涉猎的四川、云南、浙江及俄罗斯设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市场,走出去,立足林区,面向全国,用专业的技术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的提高而砥砺前行。
商文君告诉记者,于海俊同志的先进事迹始终激励着他不断突破自己,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工作,延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行,为林业事业贡献力量。
“从前,我们穿林海,过湍流,足迹踏遍了林区的崇山峻岭,像雄鹰俯瞰林海。今后,我们将继续执着于调查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土壤等自然资源现状,编制科学的森林经营方案及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经营好这来之不易的满目苍翠和保护好这道北疆亮丽风景线!”商文君坚定地说。(米何妙子)
特勤飞鹰守山林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26周岁的森林消防尖兵;他们几年如一日,守护祖国北疆10.67万平方公里的绿色林海;他们舍生忘死,通过滑降作业开设野外机降场地,有效打通空中的运兵通道。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航空特勤突击队。
航空特勤突击队成立于2017年4月11日,是全国首支森林航空消防特勤突击队。这支队伍由30名退役军人组成,下设2个战斗班组,1个通信班,准军事化管理,执行24小时战备值班制度。特勤突击队与普通的专业扑火队不同,突击队主要负责扑救森林火灾、开设机降场地和空中巡护等任务。最突出的特点是快速、机动、精干、多能,因此对队员的身体、心理、业务等有很高要求。
2019年“6·19”金河秀山森林火灾发生后,航空特勤突击队14名队员仅用时10分钟,就登上了M-171中型直升机飞往火场。滑降至地面后,队员们按照预案迅速启动装备,投入战斗。因距离火场较近,队长带领通讯班长前往火场查看火情,发现火势并不大,随即带领队员就近取材用柳树枝对火头进行扑打,经过一夜的奋力扑救,明火被全部扑灭。转战扑救第二场森林火灾时,火场距机降场较远,处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队员们负重徒步沿山路开进,到达火场时,风力突然加大,火势随风力迅速燃烧,越烧越猛,森林扑火夜间作战难度大,队员们冒着滚滚浓烟,向炙热袭人的火场进攻灭火,明火全部扑灭时已是天明。
飞行、索降、开辟机降场、急行军、扑火,队员们连续作战3天3夜,辗转开设野外机降场地3个,独立扑救森林火灾3起。扑火作战中,队员们橘红色的防火服因烟熏、火烤变得五色斑斓,脸上沾满了烟尘,困了就露宿在野地里,饿了就啃饼干和方便面,渴了喝一口凉水,没有一个人叫苦怕累,生动诠释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6·19”秀山森林火灾扑救仅是航空特勤突击队骁勇善战、护林守绿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航空特勤突击队成立以来共滑降346人次,开设野外机降场地34个,独立扑救森林火灾6起。建队4年来无安全事故,曾参与扑救2017年“5.02”毕拉河火灾、“5.17”陈旗那吉草原火灾,2018年“6.02”汗马火灾、2019年秀山“6.19”火灾等林区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展望“十四五”,航空特勤突击队将抓住“弯道赶超”的新机遇,创新思维方式,努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切实落实战备值班制度,确保严抓严控。加强队员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安全隐患分析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安全施训,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装备定人定物定位,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夯实队伍建设,科学制定队员体能训练计划,增加实战演练,并且根据往年实战经验,增加野外实战训练科目,保证野外行军、夜间宿营以及复杂情况火场灭火的有效实施,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赵佳佳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