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万千栋梁出林海

姚旭峰
2021-04-23
1084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红色“根脉”厚植林区,红色印记熠熠生辉。
  为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铭记党的光辉历史、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推动林区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以红色引领绿色———万千栋梁出林海”专栏。我们通过笔和镜头,追寻党镌刻在林区大地上的红色印记,重温在党的领导下林区改天换地的开发建设岁月,展现开发建设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克服严寒酷暑,战胜雪岭冰河,投身浩瀚林海,输出万千栋梁,为新中国解放和建设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弘扬林区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激励林区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望相助、砥砺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赵佳佳

  兴安四月,春光明媚。4月3日,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首批从广东和深圳到访的30多名游客,他们登上冷极湾栈道,在林间穿行,松香阵阵,鸟鸣入耳,眺望绵延不觉的远山林海,俯瞰冰河暗涌的根河水,尽情感受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古朴与神秘。
  10.6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海,有兴安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白桦、杨树……它们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森林资源面积837.02万公顷,林区以不到内蒙古自治区1/3的森林面积,贡献了将近2/3的森林蓄积量。
  东北森林带的核心腹地、北方防沙带的前沿阵地、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大兴安岭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生态价值和贡献不言而喻。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从1952年到2015年林区走过的63年木材生产历史,务林人牢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嘱托,一手栽树、一手砍树,以红色引领绿色,万千栋梁出林海,有力支援了新中国开发建设,无愧于“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称号。
  “木龙”滚滚,喷云吐雾,一列列木材运往祖国各地……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阿尔山林业局视察时指出,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重回1950年3月,由内蒙古林业部和内蒙古林业局发布的 《大兴安岭林区规划方案》中,确定图里河林区的开发方案,并对图里河资源状况进行考察。1951年6月,图里河森林工业局筹备处在牙克石成立。
  1952年10月10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林业部第四号命令,撤销图里河森林工业筹备处,成立图里河森林工业局,人员开始进驻图里河林区,全面拉开了气势恢宏的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历史的序幕,开始为新中国建设源源不断的输送大量优质木材。
  由此,新中国林业采伐的第一声“顺山倒”的号子从图里河林业局响起。一列列满载木材的火车,呼啸着驶出大兴安岭茫茫林海,驶向祖国各地。
  1958年8月7日至20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大兴安岭林区工作会议在牙克石召开,会议指出,1946年到1957年,生产了885万立方米木材,林区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支持了国家建设。闭幕会上,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作了题为《全党动手 全面动员 为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设成为祖国永续不断的木材生产基地而奋斗》的总结报告。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铁道兵和广大务林人披星戴月、爬冰卧雪,修建了伸向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铁路。火车轰鸣,把国家建设急需的木材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调运出来。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农业展览馆、北京站、中国美术馆、北京展览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工程”的所用木料,都是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调运来的。甚至,连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所用的大部分枕木,都来自大兴安岭林区。
  据统计,63年,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
  2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我们以铁路的枕木为例,1根枕木体积为0.088立方米,11根枕木约为1立方米,铁路两根枕木中间的距离为40公分,平均5根枕木能铺2米长的铁路。那么,2亿立方米木材共能铺80万多公里铁路,能绕赤道周长4万公里的地球铺20圈铁路。
  成绩来之不易,林区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可谓是巨大的,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响应国家号召的人们誓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倾情奉献林区的深厚情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大兴安岭林区齐聚开发建设拓荒者……
  1952年6月20日,时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首任局长杰尔格勒带领干部来到牙克石,进行组织,拉开了新中国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伊始,随着党和国家发出建设边疆、支援国家建设的号令,一批批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浩浩荡荡走上了高高的大兴安岭,踏进了茫茫的林海雪原,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辉煌建设开发诗篇。
  开发建设之初,林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条件异常艰苦,人们住的是工棚子、地窨子,睡的是小杆大通铺,吃的是窝头,菜汤,白面细粮很少,食堂师傅做菜的方法极为简单,将冻白菜、大头菜就冻切碎放入锅里,添水、放盐,待熬熟后,再在够50个人吃的菜汤里放入一勺豆油俗称“后老婆油”,这还不是人们顿顿都能吃上的,极为困难时期,连咸菜、大酱都吃不上,吃饭就盐水。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永远和一线工人的心联在一起。1961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冒雨视察林区,仔细询问林区人的生活、生产情况,当听说林区吃蔬菜困难,部分职工患浮肿病时,指出各林业局要办农场种菜,并当即指示供应林区工人和居民每人每月2斤黄豆。工人们都激动地说,这是刘主席给我们的营养豆。此“营养豆”一直供应到粮油市场放开、粮食本作废为止。
  作业方式上,起初务林人使用最原始采伐的“二人抬”大肚子锯,直至1951年,林区开始推广一个叫林永录的人所发明的弯把子锯采伐。这种锯,一个人操作,使用灵活、携带方便,效率高。伐木时人可以坐在地上或是单腿跪在地上,既降低了伐根的高度,节约了资源,又可控制树倒方向,较比“二人抬”相对安全。弯把子锯的发明,虽然还未使操作者脱离手工作业,但不亚于当年瓦特发明蒸汽机。
  当时,林区的道路很少,大家克服严寒酷暑,战胜雪岭冰河,大肚锯、“051”伐木,牛马套子、冰沟“爬山虎”集材,“桃花水”流送木材,人欢马嘶、昼夜奋战、单局“日产万米”的火热场面每天都在激情上演,铸就了“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且厚植代代务林人心中,传承至今。
  什么是“大兴安岭人精神”?那就是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荒芜的原始森林到现代化城市,几代务林人在这个曾经狂风怒吼、冰雪覆盖、天寒地冻、沼泽密布、蚊虫猖獗的地方英勇奋战着,成就了独特的兴安奇迹和大兴安岭人精神,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建成25个林业城镇,创造了内蒙古“东林西铁”的辉煌。
  林区的事业在哪里,党的旗帜就在哪里,真正“红了党旗、绿了森林”……
  1954年末,图里河林业局组建一年后,及时正式成立了局党委,西尼气、伊图里河两个局成立了党总支,归图局党委领导。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政、工、团的班子陆续建立与健全起来,这对于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团结奋战,大干苦干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木材生产任务,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尼气林业局被林业部授予“先进林业局”光荣称号。
  特别是在冬季木材生产会战中,各局上下总动员,从局长、党委书记到机关干部,各林场、车间书记主任,全都打破职务界线,没有职务之分,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们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喜同乐,同忧同愁,同甘共苦,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是突击队、机动部队,抬木头,归楞,打籮子,烧炉子,下食堂帮厨做饭,饮马喂料,从山下往山上送给养,人人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给职工群众起到了榜样作用。山下的家属也动员起来,人人争当好后勤,为一线职工做鞋套、垫肩、皮帽、棉手套,医务人员亲临一线,组成医疗小分队,随时为受伤人员包扎,上药。
  针对林业生产露天作业,点多、面广、线长、分散,开发初期党员数量极少的实际情况,杰尔格勒做为林管局党委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林区的党建工作,在他的领导下,除各林业局、厂建立健全了党的委员会,各基层生产单位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一方面教育现有党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杰尔格勒要求组织部门积极选拔和培养党外积极分子,按照党员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吸收入党,从而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林区发挥得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林业职工队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建立新的劳动组织、固定工人的基础上,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充实了林业干部队伍。
  实际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早在1946年东蒙自治政府成立之前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阿尔山、博克图、绰源等林区就有中共地下党员活动,建立秘密交通站,四十年代组建工会、青联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宣传教育群众,秘密发展组织,壮大革命队伍。1946年4月东蒙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乌兰浩特)设立东蒙林业公司,后几经沿革,于195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第51次政务会议确定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后经历史的不断沿革,如今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牢记初心使命,带领林区上下真抓实干、努力作为。
  政治坚定,凝心聚力。林区的事业在哪里,党的旗帜就在哪里,无论是木材生产一线、转型发展前线,还是生态保护战线,林区党员干部和职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不忘党员身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涌现出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过功勋、为林区开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王殿兴等老一代优秀共产党员;奉献林区、舍己救人的张力、何志等革命烈士、优秀党员干部;终身为党、把一生积蓄作为党费的崔曾女; 情依森林、义务植树2.5万株的李庶坤;18年坚守在人迹罕至摩天岭的颜士文; 为保护绿水青山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俊等为代表的时代楷模,真正“红了党旗、绿了森林”。
  69年来,林区严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林业方针政策,几代务林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接力探索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并在新的历史任务中不断探索。
  如今,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停伐纪念地林内,系在采伐最后一棵兴安落叶松上的红色绸子经过6年的风吹雨打已退了颜色,可林区坚定信念跟党走、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心永不褪色。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