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红色根脉”厚植林区,红色印记熠熠生辉。
在这10.67万平方公里林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传承大兴安岭红色基因,把理想信念铸入灵魂,把党的宗旨铭刻心间,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干事创业,用血肉之躯和辛勤的汗水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近日,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深入伊图里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探寻“林区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的红色足迹,记录在这片热土上,崔曾女红色精神被代代传承的感人故事,深切感受在崔曾女红色精神感召下,伊图里河林业局有限公司立足新起点,承载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绿色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的宏伟气魄。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王晓虹 刘洪林 包文君 冬梅 刘雪婷 通讯员 王刚
兴安五月,雨丝斜织。
伊图里河北山分外葱郁,“兴安报春花”杜鹃开得正艳,一簇簇,一片片,开成火红的花海。
细雨中,记者追寻“林区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的红色足迹,一路向北。
山的尽头,一排闲置的老房在雨中更显时光久远———幸福街兴安胡同158号,这座低矮、简陋的老屋就是崔曾女的家,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将军”守护着她的旧居。
潮湿而斑驳的木门,刻着岁月的痕迹。透过木门缝隙往里望,院子不大,小径浅浅。
仿佛依稀看到,一位齐耳短发、身材细高,穿着朴素,手里拎着一个旧得几乎看不出颜色的三角布袋,拄着拐杖的老人,蹒跚着向我们走来。
她生活朴素。
一个旧立柜、两个大箱子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全部的家当。衣服补了再补,饭桌上除了土豆就是白菜。
她精神富足。
满墙的奖状锦旗,闪着熠熠光辉。
就是这位老人,为大兴安岭林区奉献了自己的毕生光阴,在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的63900元积蓄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因为信仰,倾其所有。
崔曾女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用几十年的身体力行表达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即使是在“文革”期间,因出生朝鲜,又曾经在日本人的工厂里做过工,被扣上了“特务”的帽子,饱受折磨,崔曾女也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誓死不渝,无怨无悔。
她,为林区共产党员树立起了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
她,是林区共产党员的一面旗帜,在天地间昂首站立,在镰与锤的旗帜下,站成巍峨壮丽的山峰。
她,用毕生的信念汇成一束光芒,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她,以忠诚抒写情怀,用一生的光阴,生动诠释了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牢记宗旨、艰苦奋斗、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本色,用生命作答出“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把一切献给党”的人生答卷。
入党为什么
“为了让更多人早日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为了早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1946年,崔曾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凭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信念,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战场上,数次光荣负伤。
新中国成立伊始,随着党和国家发出建设边疆、支援国家建设的号令,一批批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浩浩荡荡走上了高高的大兴安岭,踏进了茫茫的林海雪原,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诗篇。
1953年的春天,兴安岭上杜鹃正红。激情满怀的崔曾女转业来到伊图里河林业局,支援林区开发建设。
开发建设之初,林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条件异常艰苦,人们住的是工棚子、地窨子,睡的是小杆大通铺,吃的是窝头,冻菜汤,极为困难时期,连咸菜、大酱都吃不上,吃饭就盐水。
崔曾女坚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生产一线去,主动请缨组建了女子集材队。从此,伊东林场贮木场的上空,时常传来女子集材队员嘹亮的号子声。
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为林区开发建设奋斗终生,是崔曾女一生不变的信念; 坚守对党的初心信仰,是崔曾女一生不变的执着。
艰苦的工作,更加坚定了她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崔曾女在入党申请书中用质朴的语言写道:我真心希望能加入党组织,我愿意为党贡献我的一切!
1959年,面对鲜红的党旗,崔曾女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从此,她把一切全部交给党和她所热爱的林业事业。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崔曾女曾这样说。
为党做什么
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崔曾女都不忘党的宗旨,坚持把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牢记宗旨,艰苦奋斗,崔曾女用行动践行着誓言。在担任女子集材队长时,每天上楞七、八立方米,超过男工的日集材量,她所在的小组和个人集材量一直名列前茅; 她在担任护路工时,每天维护集材路面几百延长米,日复一日,从不喊累;她从事植树造林工作时,天天早出晚归,总是第一个赶来,最后一个离开,在林场每年植树量总是排在第一……崔曾女多次被授予“护林模范”、“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与老一辈开发建设者一起,创造了伊图里河日产万米的辉煌历史。在全国军烈属和残疾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做要多做,取要少取,这是崔曾女坚守一生的信条。
1974年,56岁的崔曾女离开了生产一线,伊东林场领导考虑她身体情况,让她做相对轻松一些的收发工作。
可对崔曾女而言,“轻松”不代表要少做,在林场人们总能看到她不着闲的身影,打扫卫生、烧开水、到食堂帮忙……
崔曾女的家和林场,一个在北头,一个在东头,每天上班步行就要40多分钟。为了按时收发邮件,她风雨无阻,每天往返十几公里。崔曾女每天将报纸、信件、包裹等邮件仔细分理,从没出现过任何差错。有些职工因工作忙不能及时取信,她就用随身带着的三角布袋把信件装好,一家一家地送。一次,她在分理邮件时看到一封信件,突然想起收信人曾念叨家里好久没来信儿了,就心想,那个工人现在看到来信该有多高兴啊!于是,立即搭上一辆运材车,“轰隆隆”地上了山,将信送到那个工人的手中。崔曾女认为,岗位不在大小,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做事要用心用情,尽心尽力。
1982年,64岁的崔曾女退休了。可她没有呆在家里,还是一如既往地来到林场,打扫卫生,挑水劈柴,干零杂活。“大家喜欢吃我腌的朝鲜咸菜,那我就多做些。”每年崔曾女都要为林场食堂腌制咸菜。“吃惯了,特下饭!”林场职工话语质朴,却是最高的褒奖。
崔曾女为林场义务服务,一干就是十多年。
她老伴去世早,又无儿无女,党组织多次要把她接到敬老院颐养天年,她却拒绝了。崔曾女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但我身体还行,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崔曾女认准这样一个“死理儿”:是党的人,就不能给组织找麻烦,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
直到1994年,76岁的崔曾女老人因身体原因到林场的次数少了,但每个月末,她都要往返十几公里到林场亲自交党费;党组织召开会议,她也总是第一个到场。“我已经不能再为党组织做什么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了。”
2001年冬天,83岁的崔曾女老人不慎摔倒,导致胯骨骨折,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才不得不住进了林业局敬老院。
崔曾女平生第一次向党组织提了要求:“请组织每月及时收取我的党费。”
住进敬老院后,她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每月工资交给敬老院管理,自己的伙食费等一切费用都从工资中出,不能让组织在她身上花钱。
卧床的崔曾女虽然不能再参加政治学习了,但她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必须看报,她床头整齐摆放着一摞报纸杂志,她常和身边人说,“这就是我的精神食粮啊!”
在崔曾女的床边有个日历,她总是早早地用笔在每个月的28号上打个“√”,这是交党费的日子。崔曾女天天数着这天的到来,那是她每个月最大的期盼。
2003年3月12日,卧床近两年的崔曾女老人,把党组织派来的人请到床前,颤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包了几层的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包着几个边角早已磨损的存折和一些年代久远的旧版人民币。崔曾女老人一字一顿地说:“这是我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40900元,党养育了我,我要把它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我愿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在场的人们眼眶湿润了。
2006年2月,88岁的崔曾女老人感到年事已高,郑重地立下遗嘱:装老衣服已自备好,不用组织花钱买。死后火化,骨灰不留,撒到伊图里河中。遗物全部交给组织,包括这几年攒下的23000元钱,作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党费。
63900元,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崔曾女早期每月工资只有十几元,到后来才逐渐涨到几十元、百十元、几百元。
63900元,是老人一分一角省吃俭用攒出来的!
崔曾女的生活节俭得近乎“苛刻”:她一生没穿过几件像样的衣服,衣裤总是穿了洗、洗了穿,洗白洗破还在穿;棉袄补了又补,棉裤缝了又缝,全是补丁也舍不得扔;平常很少做菜,吃菜也仅是白菜、土豆等家常菜; 每到秋季就去市场捡白菜叶,下缸腌咸菜;舍不得买煤,经常自己上山捡枝桠烧;在敬老院期间,看到房间灯管瓦数大,她让人把20瓦灯管换成8瓦节能灯,为了省电,电视也不看太久,看完新闻节目早早就把电视关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对崔曾女来说,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身后留什么
2009年8月17日,崔曾女老人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生活的眷恋,走完了她91年的生命里程。
她离去,身后没子女,却有千百职工群众洒泪送别。
她来过,留下了两箱破旧的衣物、挂满一墙的奖状锦旗和感动林区的力量。
绵绵秋雨中,崔曾女老人的骨灰撒进了伊图里河中,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活着,是一面旗帜,逝去,是一座丰碑。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2011年5月24日,林管局(森工集团)党委决定在林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中开展向崔曾女同志学习活动。
同年6月23日,林管局(森工集团)党委追授崔曾女同志为“林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7月1日,伊图里河林业局伊东林场生态功能内301省道西侧,面积13.9公顷的崔曾女纪念林建成。这里,成为党员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望来时路,老人未负时光;岁月悠远含香,老人风骨犹存。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林区开发建设中,她始终以党和林区事业为重,她用高尚的品格铸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榜样无声,力量无穷。
崔曾女的先进事迹,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兴安岭被广为传颂,崔曾女精神正如满山兴安杜鹃,火红一片。
务林人踏着崔曾女红色足迹,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着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这些人中,有扎根边疆、恪尽职守,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带队扑救林火12次,最后倒在了挚爱林海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俊;有23年安全行驶51.3万公里,运输木材15万立方米,在本职岗位上展现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担当的张佰忍;有情依森林,12年坚守在四方山塔顶,用双眸守卫着每一寸林地,忍受辛苦与寂寞的望员温建民……
而他们只是林区广大职工中的一个个代表。一代又一代的务林人和崔曾女一样,凭着“把一切献给党”的坚定信念,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践行着护林植绿的责任与担当。
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辛勤的汗水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让这里的山更青,水更绿,人们更幸福。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这,就是精神的传承!
崔曾女,青山为绢,绿水为墨,用一生光阴,奋力书写着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牢记宗旨、艰苦奋斗,甘于清贫、无私奉献,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精神!
探寻崔曾女红色足迹,立于伊图里河畔。大爱无声,大美无言,湍流河水,奔涌不息,一路向前,如这方土地,如这方土地上的人……
短 评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什么?
崔曾女留下的是一片火红和一种精神!
永远跟党走,是崔曾女一生不变的信念。她将自己一生省吃俭用积攒的63900元钱全部交了党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把一切献给党。绿水青山立口碑。
党史学习教育中,在深刻缅怀老一代林区开发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更要把党的宗旨铭刻心间,把理想信念铸入灵魂,传承好大兴安岭红色基因,弘扬好大兴安岭人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干事创业,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实现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