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山里架起“信息高速路”
“平时我们用对讲机与附近的管护站联系,有急事与外界联系时,得骑着摩托车到12公里之外,才能找到手机信号。”库都尔森工公司新帐房林场大德特力沟口管护站职工岳俊刚的一番话,道出了通信不畅的辛酸。
对于地处偏远管护站和防火望塔的一线职工来说,解决通信不便问题一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愿望即将实现。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第七小队工队长周义哲向全国人大提出的议案中,就有在林区建立电信普遍服务的建议。
为了将这个议案办好、办实,库都尔森工公司正在加紧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自6月16日项目实施以来,公司信息中心组织精干力量,派出1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作业场地,承载着希望的光缆敷设到深山里,架起了一条条通往外界的“信息高速路”。
近日,笔者从公司所在地出发,沿着颠簸的道路,驱车50多公里,近2个小时,来到光缆敷设现场。呈现眼帘的是一片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争相盛开的野花……可刚一下车,笔者瞬间就被蚊子、牛虻包围,打破了眼前的“美好”。
笔者注意到,现场工作人员的造型都很“别致”,有的人戴着防蚊虫网帽,或在帽子上扣一个草环。尽管烈日当头、燥热难耐,他们始终一身迷彩服、胶皮手套、水靴子的行头,挥汗奋战。
信息中心主任耿光在头顶和帽子中间夹了一条毛巾,额头上10多个被蚊虫叮咬的包清晰可见,他一边擦汗,一边对笔者说:“野外施工环境比较恶劣,蚊虫又多又毒,草地里还有蛇,大家只能想各种办法去克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工抢时赶进度。”耿光介绍,要在进入秋防期前,完成2条场场通道路、1条节点路的光缆传输引接工程,总共234.5公里。特别是施工的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无法使用机械设备和牲畜,只能靠人力敷设光缆。
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党员干部和技术能手冲在前、带头干,全体人员配合默契、不言苦累,放光缆、导光线、布光缆各个环节有条不紊。
赶上道路施工的,时常还有大车经过,扬起的尘土把大家弄得“灰头土脸”,对此他们习以为常,只是用卫星电话和对讲机提醒前方同事:“有大车通过,注意安全和保护光缆。”
“因为光缆较为脆弱,不能让大车压到,也要尽量避免光缆产生暗断、折断等问题,影响通信效果。”53岁的信息中心副主任程功胜,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技术员,主要负责现场技术指导,既要保证进度,又要保证质量。“一盘光缆是3公里,天气好的话我们一天就能敷设一盘,每天都统计进度日报表,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以上了。”
敷设光缆既是一项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工程技术员郭炳森体力好、技术过硬,他肩扛光缆,带队走在最前面,后面的同事排成一条长龙紧随其后。林子里没有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有时甚至手脚并用,走几百米就停下来歇一歇、喝口水、擦擦汗。途中,郭炳森在腰上又发现了一只“草爬子”,所幸咬得不深,他赶紧拔了出来,一个多月里,他已经被“草爬子”咬了3次,可依然“轻伤不下火线”。
根据地理环境,郭炳森选择出最佳的路线和敷设方式,他告诉笔者:“主要采用地埋、挂树、挂杆等几种方式,涉水和爬高都有一定的危险性。”
遇到宽道口时,擅长高空作业的孙有臣和王维国便“上场”了。他们穿上专业装备爬到树上,小心翼翼地将光缆挂在道路两侧的树上,距离地面6米左右的安全高度。
山里的雨说来就来,光缆挂树刚进行到一半,他们只好躲到工程车里避雨,雨停后继续作业。“为了尽早完工,大家几乎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就带口便饭在外面吃。”张莹是队伍里最年轻的党员,在他的印象里,这是出外业最苦最累的一次,每天至少走2万多步,只有下大雨时才会“雨休”。最煎熬的还是酷热难耐、蚊虫叮咬,头上的汗止不住地往下流,衣服一直被汗水浸湿,都能拧出水来,双脚也捂得发白、起皱。借用路边管护站的水或者用河水洗一把脸,摘点林子里的野生浆果吃,都成了“最好的享受”。
正是凭借着这股精神和干劲,一群默默奉献的务林汉子,以血肉之躯对抗残酷环境,扛着光缆一步一步爬高山、穿草丛、锳河水、过湿地,以双脚丈量“信息路”,用汗水铺就“希望路”。
据了解,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是国家解决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电信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改变库都尔部分地区通讯不良的状况,在森林经营、管护、防火等生态保护建设领域提供有力保障,为信息化建设、旅游产业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让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和所有职工一样,我们也期盼着早日享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身为一名信息工作者,信息中心主任耿光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库都尔作为黑龙江源头的发源地,必将在信息化时代绽放出更多的光彩。我相信,林区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陈晓琳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