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党支部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的建设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历经实践,党的建设已融入齐奇岭林场各项事业发展的血脉中。
党史学习教育中,记者来到齐奇岭林场,探寻林场党支部是如何强得有底气,干得有方向。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王晓虹 罗新伟通讯员 栾维敬 潘志鹏
73名职工,12名党员,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如何提升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
这是摆在每一届党支部一班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行动是最有力的带动,示范是最鲜明的垂范。
这是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党支部最强有力的回答。
齐奇岭林场坐落于我国三少民族之一所在地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境内,东部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地区相毗邻,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东大门,生态功能区总面积3.25万公顷。
多年来,林场党支部聚焦生态保护建设主责主业,坚定“生态立场、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带领职工守绿色、筑屏障,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产业,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强主业———
护好林守好绿 责任人人扛肩上
“您好,今天起进入了秋防期,请您下车做登记。”9月15日,秋防第一天,齐奇岭林场北卡管护站管护员邹云鹏对着要进山的司机说。严格检查登记后,放杆、落杆,一个工作流程完成。
“忙的时候,每天大概要重复五六十次,虽然是同样的工作,但是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守住入山第一道关口,就守住了防火的第一道防线,也就守住了这片林子,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光荣。”邹云鹏一脸严肃地说。
一人强,不叫强,群体强才是强。行走在齐奇岭林场,像邹云鹏一样的职工随处可见,这些职工找得到、叫得应、靠得住,赢得百姓“点赞”。
“我们管护站党员朴哲工作中处处带头,他就是立在我们前头的一面旗帜,我们没理由不好好干。”邹云鹏道出了林场职工人人“过硬”的答案。“比学赶超”在这里处处体现。
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齐奇岭林场党支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着政治责任,带领职工护好林、守好绿。
为了让职工认识到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身份转变,党支部不断加强思想引领,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党员为旗帜,合理配备森林管护队伍,把管护面积、管护任务层层分解,“打防控”一体推进,确保有党的工作就有党员在。
严控森林火灾的发生,是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的第一要务。针对林场地域社情复杂、地形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党支部领导班子经过集体研究,确立了“对内联防联动,对外严防死守”的工作举措,广大党员冲在前,干在前,迎寒风、战烈日,风餐露宿坚守在巡护岗位,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红色卫士,保护生态建设的红色哨兵,林场取得了连续3年林政案件为零、连续10年未发生重特大人为火灾的好成绩。
国土绿化是务林人的主业,3年来,党支部带领林场干部职工完成补植补造8294亩,森林抚育7369亩,天然林促进更新8825亩,高山陡坡人工造林128亩,成活率均达到97%以上,森林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强产业———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职工生活有奔头儿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走进齐奇岭林场食用菌培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蘑菇的香气,一排排晾晒大架子上铺满了滑子菇。大棚里,一组组菌袋整齐排列,每盘菌袋的四周生长着一簇簇、一丛丛黄嫩嫩的滑子菇,职工们手拎塑料大桶,正忙着采摘,只一会工夫,一大桶就满了。
林场职工赵国权古铜色的脸上挂着汗珠,他一边飞快地采摘,一边高兴地说:“这要感谢林场党支部啊!带领职工增收致富,今年长势不错,看这蘑菇成色多好,能多收入点儿,累也值!”
党建引领强产业、规范建设强动能、重心下移强服务,凝聚起最强力量。
“细胞活而肌体强,过去琢磨如何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感觉总缺个抓手,尝试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后,我们面对问题更有办法,带领群众致富更有思路!”齐奇岭林场党支部书记张波说。
职工群众靠啥富,发展产业是出路。
谁来带动?
党支部!
党支部领航,带着职工群众“换脑子,挣票子”。
面对新形势,如何做到保生态、保民生,始终是林场领导班子思考最多的问题。
食用菌培植业是一项“短平快”的富民产业,为了让职工群众有奔头儿、有劲头儿,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在林场党支部的领导下,尝试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设“党员创业基地”“党员攻关小组”,2014年以来,吸纳14名党员参与食用菌培植,带头集资45万元,建设党员示范棚9座,培植滑子菇105万袋。
为了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党支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深入到职工群众家中送技术、送服务,引领干、带头做,帮助职工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激励培植户的致富信心。
坚持走“创业带头人+互助组”的产业发展之路,采取党员致富带头人融入3-5户帮1户的方式,抱团培植食用菌,带动职工家属就业25人。
如今,齐奇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村,林场辖区职工群众年培植量达到500万袋以上,培植户平均年增收5-6万元,职工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小蘑菇”撑起职工群众的“致富伞”,正朝着“大产业”的方向不断迈进。
今年收成怎么样?
林场副主任李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培植食用菌10万袋,头几茬滑子菇,干货就出了5000多斤,一斤干菇以26元算,5000斤就收入13万元。“这不,大棚里的菌袋上后茬菇还长呢!”李志强笑着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种植食用菌,最受益的要数林场职工汤义了。他家的大棚里,一朵朵嫩黄色的滑子菇如一个个“小伞”般在菌袋中破土而出,“今年培植了5万盘菌袋,头茬菇卖了个好价钱,我们已经出手了3000多斤!”汤义的妻子弓着身子穿梭在“小伞”之间边采摘边说。
“我家是单职工家庭,以前生活负担特别重。在林场党支部的大力扶持下,也靠着我们夫妻俩能吃苦的劲儿,如今生活年年上个新台阶,没有党支部的帮扶就没有我汤义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起生活的变化,汤义激动得声音有些发抖。
强服务
做好群众工作 用心用情用力
“多亏了林场党支部,不然今年我的损失可大了。”今年54岁的孟广臣说起6月18日的事,还是满满的感激之情。
原来,那几日阿里河地区连降大雨,孟广臣的食用菌培植地地势低,成了一片汪洋,2.6万盘菌袋全都飘在水中。
“有困难找组织,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党支部。”孟广臣跑到林场,林场主任马志得知此事后,立即号召大家前去帮忙抢捞菌袋。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鲜艳的党旗和党员的身影。
党员带头,十四五名职工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到培植地,锳着没过腿肚子深的积水,捞起一盘盘菌袋,2.6万盘菌袋保住了!
为打通密切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林场党支部始终在雪中送炭上下真功夫,2014年以来,党支部把闲置的300平方米场房和5000平方米场地无偿提供给困难职工家属培植食用菌,帮助联系无息贷款96万元,培植户实现不离家、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的致富愿望。如今困难户家里盖起了新瓦房,买回了新电器,开上了小轿车,美滋滋地过上了党支部引领致富的幸福生活。
党支部创新工作方法,在林场推行“五必访”工作机制,即职工伤病住院者必访、职工婚丧嫁娶者必访、职工生活有困难必访、职工遭意外事故必访、职工无故缺勤者必访,充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了职工群众的心坎上。
强担当
党员干部动起来 一心为把实事办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齐奇岭林场党支部坚持“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的思路,在以上率下、实干担当上下功夫,结合森林防火、资源林政、环境保护、食用菌培植等重点工作,推动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齐奇岭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食用菌培植,每年的废菌袋就是一个很大的垃圾源,进村的道路两侧都是垃圾,用当地百姓的话说:一进村都没地方下脚。
“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这项工作,第一个被列入林场党支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清单中。
4月中旬,刚开化,为了清理河里的菌盘,党员姚森穿着水衩第一个跳到河里打捞菌盘,党员突击队利用14个工作日清理废菌盘等垃圾近万方,对垃圾场回填,客土,植树,并定为林场的党员示范林。
如今,18亩的党员示范林里,种上了1970棵云杉、1000棵水柳。树木枝叶茂密,随风招展,一片翠绿。
生态环境好了,群众满意了。
林场党支部一班人深入调研办实事,设置“我为群众办实事”征求意见箱,开展“三问”调研活动,征求职工意见建议12条。结合实际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党员干部按照职责分工认领清理齐奇岭村周边废弃食用菌盘等生活垃圾、义务安装防火帽、防汛抗洪等8件实事。13名党员在“我是党员我帮你”活动中分别承诺为村民劈烧柴、为职工理发、义务接送交通不便的职工上下班等为民服务的“小事”13件。
他们开展“生态建设党旗红”活动,在防火工作中,组织党员插置防火宣传旗800多面,悬挂横幅、标语90多条。与居民签订“一户一保”防火责任书320份,义务安装防火帽850余个;在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中,党员干部始终冲在第一线,跋山涉水清查林地341块; 在占地植被恢复造林工作中,党员突击队造林164亩1.8万余株;在食用菌产业上,党员干部带领职工起早贪黑生产食用菌盘10万袋。
“干给职工看,带着职工干”融入思想深处,职工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变化,学习教育的成效真真正正地转化为了推动工作的动力。
“齐奇岭为鄂伦春语,‘矗立的山峰’之意,齐奇岭林场党支部就是要当职工群众的坚实靠山。我们要用党建的力量凝聚人感召人提振人,汇聚砥砺前行的强劲力量,筑牢新时代北疆基层战斗堡垒。让党旗更红,森林更绿,职工群众的日子更红火。”党支部书记张波话语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