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挺起生态脊梁

郭卫岩
2021-09-29
892
挺起生态脊梁
———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贡献林区力量

  ■本报见习记者 李鹏飞

  岭坡碧绿郁葱茏,流水涓涓翠鸟鸣。俯瞰林区大地,一幅绿水、青山、天蓝、景怡的画卷徐徐铺展。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兴安之歌正在林区大地唱响,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林区交出了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
  69年沧桑巨变。在林区大地上,变化的是山川颜值,不变的是时刻牢记生态保护建设的第一使命和责任担当。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坚持“一手砍树一手栽树”“左手砍树右手栽树”的方针,2008年结束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面积为1067万公顷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已达到8.873亿立方米,超过林区开发建设初期资源总量,相当于用60多年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历史跨越。
  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秋天挖坑、冬季运苗、春季植树、夏季抚育;蚊虫叮咬、牛虻蜱虫……一代又一代林区人坚守使命初心,以红色引领绿色,挑战恶劣环境、克服简陋生产条件,为了光荣的使命和共同的理想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片林海,挥洒热血,无怨无悔,挺起生态脊梁,如基石般筑牢了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在林区大地上种下希望,守住绿色。
  层林叠翠,描绘生态画卷
  一代代务林人自觉扛起维护大兴安岭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把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摆在压倒性位置,做靓生态底色,让祖国北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每年春季的“顶浆期”,在林区大地上总能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四五人一组拿着锄头,扛着铁锹,拉线定位、挥锹整地、挖坑培土、扶苗浇水……无论是山坡上还是沟塘里,都闪现着林区干部职工忙碌的身影。
  “每年造林一万亩。”今年58岁的库都尔森工公司育林林场的职工彭春林,依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场的号召。
  “森调队调查好造林场地后,秋天我们就开始整地,一亩地打296个穴,50厘米×50厘米大小,间距1米5……”彭春林告诉记者,造林季节性很强,每年的顶浆造林期也就25天左右,每年造林时,林场职工都提前在造林地搭帐篷,吃住都在山上,每天都看土壤化冻情况,先阳坡、后阴坡,先坡上、后坡下,化冻够深了抓紧造林,生怕错过最有利的时刻。
  “虽然快退休了,但是我的任务还没结束,我得把儿子带出来。”彭春林永远忘不掉的是“万亩林场”的深刻印记,放不下的是务林人对“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的无限向往。
  在彭春林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彭兴伟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育林林场。自打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彭兴伟便每天跟随父亲巡山找场地、育苗造林,他们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岗位,守护着同一片林子。自1953年至1995年,库都尔森工公司人工造林突破百万亩。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林区的底色。一代代林区人在植绿增绿的道路上奋勇争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最美的绿色希望,自2017年以来,林区高质量完成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试点任务20万亩、植被恢复4972亩、补植补造33万亩、森林抚育551万亩,造林面积合格率达91%。
  绿色,孕育着生机,昭示着希望。林区始终忠实履行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职责使命,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作为林区事业的生命线,采取有力措施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更加稳固。2021年预完成森林抚育290万亩,人工
  造林1.96万亩,补植补造33
  万亩,占地植被恢复3.38万
  亩,义务植树12.7万株。
  植树增绿正是一把金钥匙。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种下一片绿,收获一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植树,植下的是“生态”,树起的是“文明”!
      红色引领,铺就北疆底色
  “还差十几分钟了,咱俩打开手机流量观看吧!”7月1日,由于夏季绰尔林区雷雨天气增多,通往山顶的用电线路出现了故障,海拔1600.2米的大黑山上,防火瞭望员郑洪山与同伴王正军打开学习强国APP,通过手机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主动担当作为,加强防火瞭望,保证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准确报告,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标打牢基础,为生态保护建设再立新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郑洪山激动不已地说。
  大黑山海拔1600多米,是大兴安岭高峰之一。设立在这里的瞭望站负责监测42万多公顷的林区。作为大兴安岭重要的防火瞭望基地之一,郑洪山和同事每天轮流巡护瞭望站周边林区,及时汇报观测情况。多年的瞭望观测、巡护防火工作,让郑洪山熟悉大黑山监测范围内的每一片树林。站在山顶随便一指,他都清楚附近林场以及居民区、树种、河流水源等情况。30多年来,他多次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遏制了火势蔓延。
  “我入党不为别的,一是督促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二是工作中咱也要起个带头作用!”2015年,郑洪山光荣加入党组织,现如今谈起入党初衷,一张黝黑坚毅的脸上,挂满了欣喜。
  对于郑洪山来说,入党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面对孤独寂寞、野兽侵袭他没有退缩,如一棵顽强的“老头树”一般挺立在大黑山之颠。在2021年6月,郑洪山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大黑山上度过了青春年华,郑洪山无怨无悔,“大黑山瞭望站就是我的另一个家。”他说,希望自己下半辈子能守好山看好林,保护好这一片绿海。
  确保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护好林是关键。几十年来,林区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管护网络责任体系,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做到“人员、地块、责任、资金、奖惩”五落实。全面推行森林管护站、木材检查站、防火检查站“三站合一”管护新模式,建设管护站576座,管护标志牌593块,2万多名森林管护人员对1.45亿亩林地实行有效管护。
  坚守初心使命,永葆绿色青春。林区69来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林区历届党政班子的薪火相传、真抓实干,更离不开林区几万名共产党员的热忱奉献、率先垂范。他们中有在革命战争中立过功勋、为林区开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王殿兴等老一代优秀共产党员,有将毕生精力献给林区开发建设事业,临终将一生积蓄全部交给党组织的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有奉献林区、恪尽职守、用生命书写人生答卷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俊,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
  69年不忘初心,植下的是树木,生长的是精神,不断延伸的绿色彰显。一代代林区人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以实际行动展现担当作为,在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上续写“绿色”的传奇。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