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直击现场——一名共产党员的31年坚守

郭卫岩
2017-07-06
2265

大黑山,海拔1600.2米,22米的瞭望塔
一名共产党员的31年坚守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王晓虹 张林静 见习记者 李鹏飞
  ■本报记者 于霄辉

  一个18岁的年轻小伙,深山老林,22米高塔,一个罗盘,一个望远镜,一张地图,31年。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繁琐的工作,有的只是上塔下塔,塔上13个小时的每隔两三分钟望巡查。
  47岁那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敢跟风斗、敢与寂寞叫板的汉子举起右拳,面对党旗宣誓,热泪盈眶。
  他就是绰尔林业局防火办的望员郑洪山。
  大黑山,海拔1600.2米,呼伦贝尔境内第一高峰。这里,气候环境恶劣,高寒、大风,山上的树长不高,几乎不超过10米,人称“老头树”。
  大黑山望台就矗立在大黑山山尖上,是绰尔林业局重要的防火基地,像一双眼睛似的注视着42.65万公顷生态功能区。今年49岁的望员郑洪山在这座望塔上望已31年。
  31年的坚守,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说:“我热爱这个工作,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进入夏季的林区,持续干旱,7月2日,绰尔林区难得迎来一场大雨,大雨中,我们驱车前往大黑山望塔,山路崎岖,车在雨中摇晃,像醉酒的老汉。同行的林业局副局长秦志疆说:“我们望员已经很知足了,现在车子能开到山顶上,以前没有简易砂石路,在塔上生活的物资全得靠人背!”
  越往山上走,越发觉得林子稀松,因为气候恶劣,不利于树木成长,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这里的树木比山下的矮了一大截,而且多不往上长,佝偻着腰,难怪这里的人形象地称它们为“老头树”。
  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停在了望塔下,雨也停了,郑洪山已经和同伴换了班,从塔上下来了。看到我们,他有些跛着走过来迎上我们,有人解释说,成年上塔下塔导致腿关节受损,才落得走起路来有些跛。
  一米五十七八的个头,干瘦干瘦的,胳膊上的肌肉却很发达,被山风吹得又黑又糙的脸上露着腼腆的笑。
  “十八岁那年,我参加工作在塔尔气林场,我觉得能当一名望员很光荣,就申请去大黑山,大家都说这小子有点傻,那么艰苦的地儿还主动去。可我明白,我热爱这个工作,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郑洪山平静地说。
  因为热爱,所以用心。这里矿石多,望塔上的罗盘指南针有偏差,无法准确定位,森林一旦有了火情,即便是望员第一时间发现了,也无法准确地说出具体的位置,给扑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次,郑洪山报了个火点,结果扑火队员到达现场并没有发现火场,又翻了一座山才找到火场。郑洪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他一次次对自己说。
  于是在塔上的日子里,他又多了个任务:找坐标点。望远镜、罗盘、地图一天拿起放下上千次,在一次次实验后,终于发现1035望塔,正好是153℃,从此,1035望塔成了定位标志物,有了标志物,就能准确报出火点的方位了。
  十几年前夏季的一天,接连打干雷,才下塔的郑洪山立刻又爬上塔,360℃无死角地观察着生态功能区的情况,“不好”他心里一沉,在五一六支叉线 发 现 烟柱,出现火点,他立刻报告给防火办,防火办立即就近调遣五一林场扑火,仅半个小时,这场雷击火就被扑灭了。
  2002年,在塔上值勤的郑洪山发现红花尔基方向有烟柱,有火情发生,他立刻报告防火办,防火办第一时间通知红花尔基,使大火及时扑灭。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些郑洪山也说不出具体的时间了。“这是我的职责,望员就是千里眼,这么美丽的山林我们一定要守护好。”郑洪山语言朴实,却句句发自内心。
  2010年交入党申请,2015年,47岁的郑洪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入党是为了更好地鞭策自己!”
  在大黑山,春季、秋季气候变换交替的时候,一个月中,不刮风的天气只有4、5天,山下5、6级风,这里能达到7、8级,瞬间风力甚至达到10级以上。
  “风大时,不能下塔,一是这正是工作紧要期,得时时观察森林情况,二是人也下不去,在上面,就感觉人比纸厚一点,风一吹就能把人吹跑。”这样骇人的话,郑洪山说得很轻松。
  正常的塔抗风能力达到12级,但大黑山气候条件恶劣,考虑到安全问题,林业局特意在塔的四周拉了四根超粗钢丝绳加以固定,但遇到大风天,在塔上还是能感到来回摇摆。
 

       “刚开始真的害怕,手抓着栏杆只感到头晕目眩,有时也想打退堂鼓,可又一想,谁都不来这里,那这片林子谁望,为了守好绿也得坚持!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郑洪山坚定地说。
  这里生活条件艰苦,设备简陋,4名望员两班倒,在塔上一呆就是10天,孤独寂寞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中也有乐趣,黑熊有时来看看我们,还帮我们吃点干粮。虽然我们不太情愿,但是得有待客之道啊!”郑洪山幽默地说着。
  郑洪山把我们让进具有欧式别墅风格的望站里。“看看,我们站里带劲吧!比我们家里都豁亮,呆在这里不想家。”郑洪山一边带着大家参观一边骄傲地说。
  从1982年建站以来,郑洪山他们住过帐篷、板夹泥房、小砖房,到现在的小别墅,吃水也从雪水、坑窝子水到单位从山下给他们送水,还用上了电,“我们现在和原来的条件比就是天上地上的变化,还有啥理由不好好工作。”郑洪山说。
  “有人问我,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干几年就要退休了,为什么还要入党?”“我不愿意听这话,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辈子的追求,我不是讲境界,我入党是为了更好地鞭策自己。我以前不敢交申请,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党员还差得很远,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我才在2010年交了申请,47岁入党。如果退休了,单位还需要我,我就再来当望员,这个工作还没干够呢!我是党员,看我的!”郑洪山一脸的严肃。
  眼前的郑洪山就像大黑山上的“老头树”,敢与大自然抗争,把根深深扎在土壤里,风吹不倒,雪压不垮,用顽强的生命力讲述着强者的故事。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