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丽杰
心理问题(或称“心理疾病”)以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恨、不满为主要特征。无论表现为杀人泄愤,还是聚众闹事、持续上访,都与长时间的怨恨积累和不满上升相联系。
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心理的扭曲与变态现象增多,不良心理普遍化。上至社会精英、下至草根阶层,相当多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通过极端方式表现出来。很多心理疾病通过现代传播工具呈迅速蔓延趋势,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些极端行为的负面示范作用凸显。
诱发社会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状态,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困难、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引发了一些信访问题。
在处理涉法信访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信访人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信访“成瘾”,比如一些老访、缠访、闹访信访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老访、缠访、闹访等群众心理状态发现,这些人员的心理障碍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偏执性精神病,又名妄想性精神病,其特征是意识清晰但思维破裂,有妄想症状,且一般有幻觉;二是偏执性人格障碍,其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固执、敏感、狭隘、敌意等症状;三是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紊乱,一般是在承受婚姻、社会和人际交往压力之后,所产生的非理性行为。接访中,如果遇到的来访对象属于重度或中度心理障碍者,一般的心理疏导无法解决,需要专业的精神病医生通过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才能康复。对一些轻度心理障碍者,即有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紊乱者,应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便于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涉法信访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信访人由于长期上访中提出过高或无理要求而得不到解决,在心理上长期负重形成过度疲劳,有的精神上承受不住而失常。其主要表现在考虑问题时常以自我为中心,把出发点定位在自我的利益上,认为自己的问题重于一切,不管是不是合理的请诉求,只要是对自己不利的就坚持上访,甚至是无理的诉求也要坚持上访;性格上偏执、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改变,要求按自己认定的情况解决问题;精神上抑郁痛苦,陷在未能解决的问题中不能自拔,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还有一些具有典型的偏激型信访人,反映问题时言辞激烈,缺乏理智,容易发脾气,偏激行为强烈,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别人相信自己,理解自己,说明自己反映问题的正确性。
对待这些偏激型信访人,要和颜悦色,耐心热情,彬彬有礼,分散其注意力,待其平静后,再细问详记,让来访人将话讲完,先不要评判对与错,使接访人员与偏激上访人的心理交融达到文明的境地。偏激型信访人在信访前接受的信息,有的是道听途说的,有的是偏听偏信的,有的是扩大或缩小的,有的带着宗族色彩,正是这些信息的不断强化,使他们言辞激烈。因此,接访时必须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宣传法律和政策,向他们输送正确、可靠的信息,对他们的错误信息和错误认识予以解释和疏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解决偏激型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不能偏听偏信,不能只听一面之辞,必须深入调查后才能做出处理决定,以最快的速度调查其反映的问题、解决问题、反馈信息,切实把纠纷化解在基层,把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牙克石市莫拐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