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李春红
家中保存着几本厚厚的相册,收藏了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所有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家族中四代人的成长和青春,每当我翻看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时,记忆的碎片就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就像看一部怀旧的老电影,镜头一点点拉近、又推远……
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我是在一张黑白老照片中认识爷爷的,那是一张全家福,当时50多岁的爷爷留着山羊胡,发须皆白。听奶奶讲爷爷年少时家境殷实,又勤奋好学,曾就读于哈尔滨铁道警察学院,毕业后在兴安岭车站做乘警,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爷爷放弃工作回到老家,此次决定改写了爷爷一生的命运,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憾事。
爷爷在老家做过会计、书记,他经常为不识字的人代写家书,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文化人。他还潜心学习中药医理,跟随中药世家传人熬制膏药,他制作的膏药对治疗风湿、各种疖子和肿瘤有较好的疗效,曾一度远近闻名。
奶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没出嫁前,还有随身的丫鬟。照片中她和爷爷并肩而坐,她一头乌发和爷爷花白的须发形成鲜明对比。奶奶没上过学,但爷爷教她学过简单的汉字。1984年奶奶来到林区,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直到1996年去世,享年83岁。
我还没出生时姥爷就去世了,我是在一张姥爷和他同事的合影中见到他的。姥爷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吃苦耐劳又爱钻研,成年后在一家企业做技术工人。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他,理解贫苦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虽然自己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他依然拿出钱物接济穷人。他帮乡民修理农机器械时,从不收取修理费用,他也因此深受大家的尊敬与爱戴,都称他“李师傅”。姥爷58岁那年因病去世,当时正是农忙时节,然而十里八村的乡民都来为他送行。
爷爷和姥爷同为“李”姓,两位老人从关里来到内蒙古,先后在博克图、兴安岭、扎兰屯居住过,但在这之前他们并不相识,是搬到成吉思汗镇以后才认识的。爷爷博闻广识又文采出众,姥爷宅心仁厚,有一手好技术,两位老人倾慕对方的人品和才华,成为一见如故的好友,并结为儿女亲家。在父亲和母亲订婚时拍的一张合影上,有手写的“青年伴侣”“1964.5.4留影”的字样,那时父亲25岁,母亲20岁,照片中父亲浓眉大眼,英俊潇洒;母亲容貌端庄,婉约清秀,这张照片也是父母年轻时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是他们一起有过美好青春的最好见证。
八九十年代,没有手机和电话,远在老家的几个姨妈每次来信都会在信封里夹上几张家人当年的照片,寄给远离家乡的母亲,照片中有舅舅、姨妈们的结婚照,也有母亲侄儿的满月照;有80年代的黑白照,也有90年代的彩照。
四姨和老姨是八九十年代的时尚达人,相册里她俩的照片比较多,照片上她们衣着时尚,容貌俏丽。老姨能歌善舞,80年代时曾参加过扎兰屯市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她还做过拉丁舞老师,相册中保存着她教孩子们练舞的照片,那时候身量苗条,气质出众,如今已经60多岁的她,依然保持着苗条的身材。
四姨心慈面善,她不仅孝顺父母公婆,在生活条件并不富足的那个年代,还常常出钱出物接济生活条件不如她的亲戚。《礼记》中说:“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因此照片中的四姨也比同龄人显得年轻秀美。
在这几本相册中,我的照片最多,有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黑白照;还有我学生时代和同学的合影和我的结婚照;以及我参加工作后参加演讲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的照片,还有我出席各类表彰会的留影。这些照片记录了我青春岁月里精彩的瞬间、我的高光时刻,还有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相册中还有一大部分女儿的照片,记录了她从出生到结婚的美好瞬间,记录了长辈们对她的无限期望和祝福。
翻看这些整理成册的一帧帧照片,细数一段段经年往事,仿佛打开岁月的时光机。那些熟悉的面孔,依然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那些逝去的青春、定格的美好瞬间,是几辈人曾经有过美好青春的最好见证,更折射出一个时代和历史的变迁。而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