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学生时代的记忆

朱容颉
2017-09-28
2371

 褚连宝

       当今是快节奏的经济时代,又是网络信息沟通快捷的时代。在物质生活丰富、各种保障有力的和谐时期,我们随着年龄和记忆的累加,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职位的升迁,慢慢到了知天命之年。四十多年来,同学们经历过风霜雪雨般的社会变革,感触颇多,每当因事因人因工作相聚时,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特别是同学时期的记忆,那些朦胧之中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想知而不敢问的知识,都萦绕在每个同学的心间。

      我的学生时期是在70年代度过的,那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年代。社会动荡不稳,人民生活贪困,国家政治运动不断。在6O年代,一篇"炮打司令部"的文章,使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一场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政治斗争开展的轰轰烈烈。在政治压倒一切的情况下,人们在这个时期只有以政治为纲,学生上课背老三篇、毛主席语录、喊革命口号、政治精神第一位,跟随政治运动随波逐流。

      进入学生时代,就在这动荡的年月中开始度过了,对于出生在60年代的一代人,文化大革命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学习记忆,留下的只是苦难动乱的岁月和家庭中政治矛盾的隔阂。一场运动的开始到结束,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生难以弥补的损失。

      中学时期,上课学习基本开始正规,学习的中心思想是"学工、学农、学军"、"深挖洞、广积粮",做"又红又专"的学生,争当红卫兵,要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远大理想,时刻准备着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时,学生时期也有谈情说爱,但是非常神秘,如同做地下工作一样,,只能偷偷地,背着月光,走在小路,坐在草丛。有时看场电影也要好几个人打掩护一起去,象"朝阳沟"、"冰山上的来客"这样有爱情内容的电影至少也要看上五、六遍,真是百看不厌。最有意思的是传抄一些"散诗散词"兴盛一时,同学们相互传来抄去,还常常用抄来的诗句写在日记本上、照片背后当作赠言留念,代表心愿送给同学。

      当时的77级共十多个班,同学之所以多,或许是因为赶上了生育高峰,或许是都赶上了上学年龄。有些班级学生年龄相差较大,也许是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或者是在家老大看老二,老二看老三,照顾弟弟妹妹的因素,耽误了上学的年龄。我同学家里一般兄弟姐妹都在3、4个,可想当时的生活状况。在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行。同学们着装基本一致,胸前都带着毛主席像章,男女同学发型基本不变,男同学平头、女同学梳辩子。我班的同学数来数去,在家老大的能占一多半,老大在学校里,是个好学生,在家里都是顶梁柱,能吃苦耐劳,不管谁家的老大都是出力的命,一有机会就想为家多挣钱多干活,都是父母的好帮手。

      在农村秋收时,学校要组织学生支农,到各生产队去扒苞米,生产队都要杀猪杀羊、给学生吃、也算改善了我们的伙食、每次大家吃的都很香。

      77级的同学们经历过生活的坎坎坷坷,被生活磨练的已经成熟了,所以在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非常珍惜现在的富足,在工作中奋发图强。如今的同学大部分都身在一个岗位,身居一个位置,也有的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做到了事业有成。虽然同学们的岗位和经济条件各有不同,然而相聚时,都一如既往,不分你我。

      时间如云烟,一转眼当时的同学已离别了4O年,学生时期的"深挖洞、广积粮",已成为同学们回忆的歌谣,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巳成为同学们畅谈的宝贵源泉。然而每一次相聚就是要与同学们一起慢慢变老,由此想到一首歌可以这样唱:"同学们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直到老的哪儿也去不了,还依然把学生时代的陈年旧事当成手心里的宝,谈起来永远沒完没了……

      到那时,我们依然会拿着那段纯真年代的青春记忆,当成一生中的宝。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