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忆 小 王

朱容颉
2017-10-27
2401

 

侯 秉 忠

      今年我们中专同学在青城相聚,当地同学给我讲述了同学小王的情况。

      小王,前些年开车运货时出了车祸,身体致残,不能工作,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妻子离他而去。六十多岁时他即在抑郁中黯然离世。

     听罢此讯,我非常难受,唏嘘不已,泪水流满了双颊。

      同时,使我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中专毕业被分配到大兴安岭的一个小林场工作。小王是比我高两届的同校同学,他早已在那工作,林场同事都叫他小王,我也循例称之。

林场地处深山密林之中,偏僻而闭塞,铁路、公路全无。林场同事中,除了我们三个汉族林校毕业生外,都是达斡尔族,语言交流不太方便。所以,我刚去时感到很寂寞和失望。后来,在同事们的热情关照下,使我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和工作,并爱上了那个林场。

而其中对我帮助关照最多的是小王。

      小王,浓眉大眼,身体强壮,性格豪爽,热心诚实,嫉恶如仇,心直口快。大家对他都很敬佩而宽容。

      当时,林场的主要工作是护林防火,而骑马巡山是一项重要任务。我从来没骑过马,而且胆量也小,所以感到骑马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小王主动热情地教我骑马的要领,怎样备鞍纫镫、提缰过沟,如何提防马儿拜道挨摔等等,他讲的耐心而详细,但要求也很严格。在他和同事们的热情教导下,使我尽快学会了骑马,也能在深山密林中豪迈地策马驰骋了。

      同时,小王也经常给我介绍和讲解林场的工作业务。

      另外,要想和同事们通畅地交流,要想在都是达斡尔族的当地居民中很好地宣传护林防火,必须要学好达斡尔话。小王先在那工作的两年中,刻苦学习了很多达斡尔话。因此,他就主动地当起了我的语言教师,他不仅不厌其烦地教我发音、解释语义,还无私地把他用汉语文字标注的达、汉两文的发音、语义的学习笔记本交给我,让我抄录,使我非常感动。

      当时,我们三个中专生,远离家乡,都没结婚,在林场住宿,自己做饭。我们一起种菜、打鱼、采榛子、采木耳、做饭,小王手最巧、干活最多。他还很热心地教我一些生活技能、注意事项,甚至还帮我缝补衣裳。共同工作和生活,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我这个远离父母,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感受到了亲兄弟般的亲切、家庭般的温暖。

      后来,皆因父母身体欠佳,我和小王先后都调离了林场。小王调到自治区首府,当时单位没有多余的干部编制,只能按工人安排,他这个国家正式干部当了一名货车司机,同学们都很为之惋惜。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职考取了青城一所大学。在那读书期间,小王多次步行去学校看我,并且还经常在星期天邀请我去他的宿舍做客,我一推辞,他就很生气地训我。当时,他已年近四十岁,仍未成家,单位集体宿舍的工友,都先后结婚搬出,偌大的宿舍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了。

      我每次去,他都很热情地买酒、做菜,我们边饮边唠,盎然回忆当年在大兴安岭林场,那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那桃花源似的环境,那富有诗意的生活。有时他还给我拉胡琴、唱歌,还指给我看他画的很多挂在墙上的素描画......

      这一切的一切,虽然已过去了数十年,但小王那豪爽的笑声,洪亮的嗓音,率真清澈的眼神,多才多艺的才华,热情助人的精神,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我这次来青城,抽空儿去他当年宿舍所在地寻访,但那栋平房和大院儿,早已被一片高楼所代替。我在那里徘徊良久,心潮起伏,当年的笑声琴声、酒香菜香今何在?都已远逝无踪了吗?

     我又想到当年小王对我像亲哥哥般的关照,想到他人生的坎坷、黯然的早逝,心里异常痛楚,感慨万千,泪水不断涌流而下......

      小王,我的亲大哥!我来看你了,你知道吗?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