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汪莲
沙兰阿姨的个人回忆录《纷纭往事》出版了,黎丽姐寄来两本,一本给我父母,一本专门给我,甚感荣幸。
之所以称呼她们母女俩为阿姨和姐姐,还是因我母亲汪明智在林海日报社工作的那段缘分。我母亲是上海人,196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林区,先当中学教师,一年后进入林海日报社当美术编辑,约有14年之久,和沙兰阿姨成了同事。
拿到这本书时,初看标题,给人的感觉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在娓娓而谈八十余年的时光。那应是一幅夕阳余辉下,一杯清茶,一把摇椅,温暖又不失风趣的画面。我们聆听的,将是人生的轶事,是云淡后的风轻。
但翻开书本,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字里行间,已不仅仅是一个老人的回忆,而是历史的惊心动魄。文字的力量,莫过于此了。人生的真实与沉重,也莫过于彼了。
在造物主的面前,连宇宙都是渺小的。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同样是单薄的。沙兰阿姨的养母,是位极人臣的满清末代肃亲王的格格,蒙古公爷的夫人。在战乱不断的年代,也不得不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国难与动荡之前,上层人物与下层百姓,其实面临的挑战和艰辛是一样的。
但愈是在这种似乎无力的泥沼中,人性的光辉才真正显露出来。落难中的阿姨养母,仍旧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优雅和良善。而沙兰阿姨,在青春少年时期,即参加了革命,选择了与历史潮流的同步,这就是个人的勇气与决断。在文革中,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击,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为了自保而牵连他人,这就是做人的正直。
沙兰阿姨的善良热心是我亲历过的。我6岁时从上海被接到牙克石,刚到时天寒地冻,身上穿得比较单薄。沙兰阿姨马上和另外二位阿姨一起,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给我做了一条棉裤。母亲至今还在感叹,那棉裤实在要比现在市场卖的童装设计的科学得多了。把孩子的前后都包得暖暖和和的,而且穿脱也很方便。可惜我们搬家多次,这件沙兰阿姨的服装“设计”作品是没有了,但回忆却仍是暖暖的。不过,沙兰阿姨还给我织了一顶玫瑰红的毛线帽子,是斜罗纹图样的,很漂亮。我回南方去走亲戚时总喜欢戴着。四十多年过去了,这顶帽子现在还好好地放在父母家的箱子里,往事如昨,满心都是甜甜的回忆。
纷纭往事,对一位睿智的老者来说,是“举重若轻”、“天凉好个秋”的境界。
我们读史,试图触摸过去;但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个体述说,历史不过是一本刻板的记录。唯有鲜明的个人在其中的苦、乐、欢笑、眼泪,才让历史给了我们感同身受的震撼;特别是,那些和我们的生活有交集的人亲口或亲笔描述,能让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被强烈触撞。能抹去时间对历史有意或无意的修饰,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呈现;人们也才能更深刻、更正确地铭记历史,时时警醒。历史之光,借着亲历者的播撒,再一次把信仰的伟大力量注入我们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