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海涛
林场情结永久地存在我的脑海里,恰如我的出生地——甘河林业局库西林场,它就像是一棵有年轮的树,在我的心里扎根,融入血脉,永不老去。每次踏上回库西的路,脑海里总是会闪现出很多回忆。
先说说这里的人吧。库西林场最繁盛的时候是60年代,曾有四百余户人家,人口达1600余人,这里是以木材生产为基础建立的一个林场,天南地北的人都有,儿时记忆中大多数长辈都操着不同的方言,有河北的、四川的、山东的等等,多数方言我们都听不懂。父辈们最早来库西林场是1958年,进驻林场首先是男人,盖板夹泥房子、建工队、简易路,以伐木为生,渐渐稳定下来后再把农村的爱人和孩子接过来,多数是在林场生育子女。这里无论男人女人都很勤劳、耐得住清苦,养成了朴实厚重和热情的生活风气,那时候日子很苦,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人们生存的理念很简单,就是靠山吃山、男人们伐木为生,女人们操持家务,抚养子女,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库西林场海拔较高,相对别的林场都要高,所以气温比别的林场都低个五六摄氏度,比如别的林场种的菜已经长到一尺高,这里的菜才“小荷才露尖尖角”。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不会忘记“河西”、“牛棚后”,这些地理位置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总是把方位放到后面,也非常容易让人记住。“河西”穿过林场,蜿蜒曲折向南流去,也为林场人生活用水、灌溉田地提供了便利。妈妈经常带着我去河西去洗衣物,不用带搓衣板,人们都选择大石头当搓衣板,说起来很有趣,可家家户户就是这样,林场人已经习惯了随遇而安的生活,就在这四季轮回里,林场人日出伐木,日落而息,静静地守住了岁月静好。
林场的小路是最美的,有着乡野气息的味道,60年代林场人家一日三餐极为简单,吃的是粗粮,凭票到粮店去取,人们称粮店叫“商量店”,大概意思是依据家中有几口人取多少粮,这“商量”俩字就带着怜悯之情,带着浓浓的人情味。林场人家家家户户子女多,粗粮不够吃了,就吃干野菜、土豆等。70、80年代人们的日子稍有改善,但是细粮还是少的,有点细粮都可着孩子吃。90年代林场人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局限于交通闭塞,多数人都下山买些新鲜蔬菜和肉类,很多小商小贩开着三轮车从山下拉些日用品到林场贩卖,往往车一到就被抢购一空。林场,也是邻里守望互助的温情。林场是艰辛的,但劳作的辛苦、物质的贫瘠,掩盖不住林场人们内心原始的善良和纯朴,在这里家家户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谁家有个红白事都会去帮忙。晚间没有电,谁家要是烧了什么好菜,主人们热情招呼、再三劝食,客人们不醉不归、赞赏相谢,收获满满的欢乐。最有意思的是男人们在酒桌上讲伐木和跑山的故事,一讲就能讲到半夜,我小的时候就是在父亲的酒桌下长大的,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不做作、不张扬,如呼吸般自然。
如今,库西林场已不复存在,2009年,甘河林业局实施深远山搬迁,房屋大多数都推掉了,还自然一片安宁,但每次站在这块无比熟悉的土地上,作为库西林场人,心里却有一种陌生感、缺失感。是的,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种熟悉的感觉。
未来不知道还能不能和故人相聚,再重温一下林场带给我们的迷醉,相信这种感觉就像一坛老酒,悠远绵长,让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