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清
又到一年金秋,又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不禁让我想起了6年前率队到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生态功能区采都柿的难忘经历。
2014年8月,林业局为发展林下资源产业给局属各单位下达了野果采集任务。那一年满归生态功能区野果资源收成不是很好,经与管护局协商,同意林业局以单位的形式有组织地进入管护局生态功能区采集林下野果。听到这个消息,单位职工跃跃欲试,因为管护局生态功能区处于原始状态,林下资源之丰富令很多采山的人心向往之。为组织好这次林下资源采集工作,我们专门召开班子会议确定采集人数、采集地点、采集要求。为加强采集队伍管理,会议决定由我率队完成这次采集任务。
8月14日,我们采集队一行20人乘车向预定采集地点骆驼山进发。道路年久失修,车行缓慢,时近中午我们才找到一处防火专用直升机停机坪作为我们此次采集扎点的地方。停机坪很大,呈圆形,视线开阔。站在停机坪上向西南方向眺望一大一小两匹“骆驼”尽收眼底,形态逼真、惟妙惟肖,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没有时间欣赏骆驼山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大家不用动员便主动投入到建点的工作中。都是采山“达人”,建点这种活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大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三座简易帐篷和“厨房”、“卫生间”很快建设完毕,为下一步顺利开展采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保障。
翌日,当晨光透过朝霞逐渐亮丽起来,按自愿原则自行编组的几只采集队伍分头出发了。清冷的空气在阳光的抚慰下变得馨香清冽,吸一口五脏六腑也随之清新通透。我所在的组选择了停机坪下面的山坳,一条小溪自南向北静静流淌,远处山坡上,满坡的绿树像刚刚洗过蒸汽浴一样,湿湿漉漉地绿着,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片片亮晶晶的翡翠。跨过溪水,沿着溪水西岸一路南行。山坳里,一片朝雾笼罩在树梢之上,像一缕轻柔的白纱,随着气流慢慢变幻着袅袅的身姿,我们犹如行走在云雾中。脚底遍布大大小小的岩石,你能听到岩石下面流水的声音,这样的地方能长都柿吗?正在我心生质疑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成片的都柿秧像蓝色的海洋。我生长在林区,打小就随父母上山采都柿,但从未见过面积这么大,长这么多、这么好的都柿。每棵都柿秧上都挂满了紫色的都柿果,坠得细小的枝条摇摇晃晃的,而且每颗都柿都长得籽粒饱满、又圆又大。我放下桶,手里拎着采都柿的撮子,一时间竟然不知从哪里下手。太诱人了,我要先品为快。摘了一颗放进嘴里,酸,酸得人直流口水,禁着鼻子挺过去;甜,甜得不猛烈,但很执拗很持久。再吃第二颗、第三颗,就不那么酸了,就变得又酸又甜了。
大快朵颐之后,开始采摘。采都柿是有讲究的,最好是手摘豆,这样有利于都柿生长,永续利用。但这个办法太原始了,效率太低,倘若自家食用,亦或到大街摆摊卖还行,要是规模经营这样的效率显然行不通,加之都柿成熟期很短,如果不及时采摘果实就过熟落地白白浪费了。因此人们发明了都柿撮子,用这种特制的都柿撮子往下撮,但是这种采法伤害树秧,第二年就不愿意结果了,没有谁比林区人更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了,虽然有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之嫌,但面向生产经营在没有更好、更科学的采集办法的情况下,这也是不得己而为之的。我采的速度算是慢的了,一天下来采了两桶,而手快的一天采四、五壶(五十斤塑料壶改制),效益非常可观,都柿无疑成为了职工群众致富的“金豆豆”。尽管蚊子咬、瞎蒙叮,吃不好、睡不好,但大家“痛并快乐着”,在10天的采秋时间里,我们超额完成了林业局下达的野果采集任务。
大车小辆,载着收获的喜悦,满载而归。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在坚持绿色的、可循环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有序开发和合理采摘,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每个林区人的企盼。我们要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让大自然的恩赐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