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军
菜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其质量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大兴安岭林区家庭餐桌上菜肴质量的提高,反映了林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来到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那时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刚进10月就已经是天寒地冻了。由于北部林区是薄土层地貌,基本没有什么土地可以耕种,即使星星点点的种些蔬菜,也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早霜毁掉。所以,林业职工冬季吃的蔬菜,只能靠外地运进来。可是运进来的,也基本上都是冻菜。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火车站分蔬菜。每年十月中旬,林业局都会在外地订购长白菜和土豆用敞篷火车运进来,然后按单位或科室的人数分配。有力气的年轻人上到火车顶上,把用草包装的白菜一包包地扔下来,由车下有关人统计数量。因为天气寒冷,上面的几层白菜已经冻成菜坨,而下面的白菜还腾腾地冒着热气。将白菜分好后,人们便会用自行车或小拉车把菜运回家。
室内贮存白菜是个技术活,先把不好的菜帮掰掉,然后用报纸一颗颗包好,再一层层摆放起来。为防止上热腐烂,每层之间还要垫上“隔热层”。有条件的人家,可以将白菜放进地窖,保存的时间可以稍长些。那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白菜腌酸菜,这可是今冬明春的主要“菜肴”。
八十年代,人们发明了“速冻菜”,就是把新鲜的豆角、黄瓜、角瓜等蔬菜通过“冷冻”的方式来“保鲜”,解冻后或炒或炖跟新菜味道差不多。
九十年代,南方的蔬菜也开始流向北方了,蔬菜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小镇里,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了。随着职工收入的不断提高,家庭餐桌上的菜品也逐渐告别了只有白菜、土豆的历史而逐渐花样繁多起来。
2000年以后,林区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口味和食材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要弃掉的吃食,如今都成了“宝贝”,比如鸡爪、鸡头等。林区人烹制食物的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过去人们是吃了上顿愁下顿,那是因为没有好食材可做。现在是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吃什么,则是因为食材太丰富不知道做什么了。现在,林区人不仅要求食材要正宗鲜美,做出的菜肴更要讲究色香味俱全。
随着林区的绿色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相信,我们舌尖上的美食,一定会更丰富,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