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云
儿时的年,是对美食的向往。那个年代生活拮据,很多东西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
那时,炸年货是恒久不变的年俗。听老人们讲,这不仅仅是为了餐桌上的美食,也寓意着来年的日子像飘香的油锅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做各种面食是准备年货的重要环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母亲每天早上都会和上两大盆面,放在热炕头盖上棉被,等到傍晚面发好了,除了蒸馒头,还要做各种花样的面食。有豆包、菜包、肉包、糖包,枣馍之类的,还有象征着连年有余的金鱼、招财进宝的“刺猬”、吉祥如意的小猪等动物。当各种各样的面食都做完后,家里的大缸小缸也放满了,而这些面食,通常能吃到正月十五。
年三十那天,便是父亲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一大早就和母亲一起忙活起来。洗菜、剁馅、和面,收拾鱼和鸡。等到都忙完了,也到了该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但我家这天不做午饭。父亲拿出特制的长筷子,把专门装炸年货的大洗衣盆端出来,就开始点火熬油炸年货了。鱼段、丸子、焦叶、花生米都是我家过年必炸的应节食品,而父亲炸的焦叶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吃的美食之一。和面团时加上鸡蛋,然后把面擀成一个薄饼,表面撒上一层芝麻,再切成若干面片,每个面片中间竖着划上一刀,捏起面皮的一边翻进去再拉出来,弄成翻花的样子就成了。那时炸东西用的都是豆油,炸完颜色金黄,吃起来酥酥脆脆,满嘴留香。父亲总是把焦叶做咸、甜两种口味,平时也可以当零食吃,即使天天吃也吃不腻。父亲做的花生米也很特别,在洗过的花生里加入鸡蛋清和白糖,再倒到面板上骨碌,让每粒花生米都匀称地裹上面粉,用热油慢火炸熟,色泽米白,入口松脆,口感绝佳。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家里小屋炕上有一排窗户和厨房相连,父母在厨房炸年货,我们几个孩子就挤在炕上趴着玻璃窗往外看,其实说是看,不如说是在等着吃新炸好的美食。炸年货的顺序一般是先炸焦叶,再炸花生米、豆腐泡,炸素馅、肉丸子,最后才炸鱼段。看着母亲把一样样准备好的食材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然后用大长筷子在油锅里翻动,闻着那扑鼻的香味儿,我们姐弟就馋得不停地咽口水了。于是,我们轮换着溜进厨房,顾不上烫,一会儿拿一个花生米,一会儿拿上一个肉丸子,边吃边玩。父亲母亲一边忙活,一边带着笑意看着我们,这应该是最简单的幸福了。刚炸出来的东西是最好吃的,不等所有食材炸好,我们已经差不多吃饱了。
炸完这些东西以后,真正的年就来了。把炸好的年货装盘端上桌,就可以一家人坐下来享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了。吃着美食,一家人说说笑笑地拉拉家常,我想,这应该就是过年应有的样子吧!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不再盼着过年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其实并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常的日子就像过年一样,随时都能吃到想吃的美食,早就不需要等到过年时才能解馋了。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所以我现在更加怀念儿时的岁月、儿时的年,还有那香喷喷的炸年货,在我心中,没有什么味道能代替记忆中那飘香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