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云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把二月二这个节日看得很重,尽管节日气氛和隆重程度比不上春节和元宵节,但没过二月二,年就不算过完。民间庆祝二月二的活动方式有很多,吃龙食、剃龙头、耍龙灯……而让我最难忘的,却是炒黄豆的香味和妈妈系着围裙在炉边翻炒豆子的情景。
那个年代,物质条件贫乏,没有什么零食来满足孩子们的奢望。炒黄豆作为二月二的专属零食,就像极品美味,对我们充满了诱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炒豆子,圆溜溜,今年抓个好年头。”正月十五以后,我就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哼唱这首歌谣,期盼着二月二的到来。弟弟也会经常问妈妈:“咱家啥时候开始炒黄豆呀?”妈妈总是慈爱地摸摸弟弟的头回答说:“快了,快了。”
二月二的头一天,妈妈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她先舀两大碗黄豆放在一个大盆里,再对盆里的黄豆进行筛选,把其中的杂物或是品相不好的豆子挑出去,留下饱满均匀的豆子。这个时候,我们姐妹几个也是要帮忙的。听老人们讲,龙抬头这天炒出的豆叫金豆,有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之意。
炒豆前,先把选好的黄豆洗一下,放盘子稍微晾干就可以炒了。炒黄豆是技术活,掌握火候很重要。火轻了豆子不爆花,成为“哑巴豆”,咬不动费牙齿,火重了容易糊,黄豆表面的皮焦了,里面还是生的,只有文火慢炒出来的,吃起来才是酥脆可口的。而不同的人炒出来的黄豆口感也不一样,如果炒熟了没人喜欢吃,就等于白忙活一场了。现在想想,这炒黄豆就像人在做事,要想成功需要经历许许多多的考验,只有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水到渠成。
妈妈把锅烧热,然后把黄豆倒入锅里不停翻炒。嘣!嘣!嘣!随着温度的升高,那些表皮被炒得油光锃亮的黄豆如小精灵般在锅里欢快而热烈地跳跃,炸开一朵朵小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豆开花”了。伴随着豆香氤氲,锅里的响动逐渐由少到多,噼噼啪啪的爆豆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妈妈挥动铲子翻豆的频率也随之加快,站在炉子边等着吃炒黄豆的我们,心情也跟着爆豆声一起雀跃。待锅里的风暴渐趋平息,再捏上少许盐翻炒一会儿,炒黄豆就大功告成。我们姐弟顾不得烫手,立即抓几把装到衣服兜里,那温暖顺着手尖一直传递到心里。我和姐姐是一粒粒的细细品尝,弟弟则捏起来仰起头,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再张嘴把坠落的豆子接住,如果中豆率高,他就会神气得不得了。我那个时候觉得,妈妈炒的黄豆是最好吃的,吃上一颗香脆可口,满口生香。而比起妈妈炒的香豆子,我更喜爱父亲做的糖豆子。在炒制过程中加入白糖,黄豆因有了糖皮的包裹,从而又甜又香,不仅满足了味蕾,觉得生活也是甜甜蜜蜜的。为了给我们解馋,每年的二月二,父亲和母亲都会多炒出一些黄豆,用塑料袋装起来,让我们当零食吃。
吃的是炒黄豆,满足的是心情。那时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衣服兜里总会揣着几把黄豆,你掏一把,他掏一把,和别人相互交换品尝,比比谁家的炒黄豆最好吃,如果自己家的炒黄豆被大家夸奖,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有时衣服口袋里的黄豆装多了,随着跑的节奏,一颗一颗蹦了出来,散落成雪地上的“小星星”。
现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五花八门,包装精美,口味各异,很少有人自己炒豆子吃了,炒黄豆的习俗也成了远去的民间记忆,但炒黄豆、吃黄豆的馨香和乐趣,却带着人间的烟火味和父母浓浓的爱,在我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至今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