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倾情守护绿色林海

包文君
2024-07-16
2588

编者按:

7月9日,《光明日报》刊发《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倾情守护绿色林海》,报道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持续探索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等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不断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本报今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晶

在雪地里撒欢打滚的猞猁、迈着“内八字”遛弯儿的棕熊、捕食灵巧的紫貂、拍“全家福”的杓兰……近年来,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走红全网,“吸粉”无数。

“对于我来说,在这大山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珍宝。”盛夏,正在树林里架起红外相机的周明站起身来,掸去衣服上的尘土,聊起保护区内的情况。“泡沼遍布、森林茂密、鹤舞莺歌,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的‘伊甸园’,是镶嵌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北坡上的明珠。”身为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部部长的他,如是介绍。

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4527公顷,区内山峦起伏、河流众多,保存着大面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要植被类型的原始寒温带针叶林,保护区共有植物163科484属1089种,脊椎动物有377种,具有国家意义上的珍贵性和稀有性,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紫貂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最喜欢在倒木上活动,喜欢有树洞的地方。为保护紫貂的栖息环境,我们在倒木上钻洞,为紫貂筑巢,方便它们繁衍后代。冬季是紫貂觅食最困难的季节,我们会将准备好的食物投放在紫貂经常出没的地点。如遇受伤的紫貂,我们会直接带回中心站为它治疗,直至康复后再放回森林中。”周明说,通过几年的努力,紫貂的数量逐年递增,由最初的70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00只左右。

自2009年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以来,周明带领科研人员共布设红外相机120部,拍摄到了野生动物捕食、洗澡、刨泥、打架等大量珍贵影像,为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及其栖息地保护、科普宣教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在不被打扰的前提下,进入公众视野。保护区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常态化监测保护。

近年来,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持续探索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等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不断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保护区西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有110余公里,加上当地旅游业的兴起,给森林管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保护区内的森林管护员们一年四季扑在山林里,用“铁脚板”守护这里的山山水水。走进太平管护站,室内堆放着巡逻装备,窗台上的各式盆栽透着浓浓绿意。

森林管护员王兴虎告诉记者,现在保护区基础设施逐渐改善,用电有太阳能保障,网络也接通了。“你看,那天我在巡护时看到了紫貂,我把它们拍下来,发到了朋友圈,还获得不少点赞呢。保护区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这才是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王兴虎翻看着手机笑着说。

多年来,为了摸清保护区森林资源家底,保护区管理局生态保护部部长王亚民带领技术员翻山越岭搞调查,积极参与森林督查、林地数据变更、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勘界立标等多项重要调查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4.14%,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王亚民说。

“您好,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G331国道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路段,往前再行驶约5公里就到了白桦林管护站,在那里您可以进行短暂休息。服务区为您提供开水、卫生间等服务。”夏日,保护区管理局“小松鼠畅行服务队”从白桦林管护站出发,沿G331国道保护区路段骑行,为过往游客引路、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解锁游客出行新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保护区管理局坚持“贴心服务+柔性管理”,打造文旅服务新品牌,致力于旅游咨询、线路指引……保障游客顺利愉快出行。白桦林管护站“变身”旅游驿站,为游客提供纳凉、充电等服务;同时做好路段内森林防火工作,播放防火和生态保护宣传口号,引领文明、绿色旅游新风尚。

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矢志不渝,倾情守护着祖国北疆这片绿色林海。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