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阿里河森工公司织密“天空塔地”防火网———科技赋能添战力创新“智”守筑屏障

包文君
2025-10-21
1270

■本报通讯员 潘志鹏

10月15日7时,晨雾如纱,轻笼林海。阿里河森工公司奎源经营管护中心副主任张长久已抵达管护责任区,只见他指尖轻触操控屏,无人机嗡然升空,划破薄雾,在林海上方进行巡护。镜头之下,林相清晰可辨,火情隐患无处遁形。

进入秋季森林防火期以来,阿里河森工公司紧扣“早发现、快响应、准处置”目标,以科技赋能、实战锤炼、全域布防为核心,全面构建起“天空塔地”一体化的立体防控体系,牢牢织密“安全网”,筑牢森林“防火墙”。

“请扫码登记,所有车辆必须配备防火装置!”公司北大桥防火检查站前,工作人员许幸让与高志海身披反光背心,在冷风中逐一查验车辆防火证、检查防火罩安装情况。

“今年日均车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大概20%,防火码程序让登记效率提升了一倍,数据还能实时上传、可追溯,实现了人工填报向智能管理的转变。”许幸让介绍道。

公司投入多架搭载红外热成像设备的无人机,定期按预设航线对重点区域实施网格化巡航,单次作业可覆盖18平方公里。同时,无人机还承担着火场模拟推演、灾损评估、通信中继等多重任务,在复杂地形下弥补人力巡护盲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哨兵”。

公司应急事务中心预警股长孟泽林指着操作屏上的热力图说:“普通可见光难以穿透树冠层,而红外设备能敏锐捕捉地表微弱温差,识别潜在火点。一旦发现异常热源,系统自动标记坐标,并推送到指挥中心。”

走进公司森防指挥中心,一面巨幅电子大屏映入眼帘。来自17座瞭望塔、各个检查站及重要路口监控视频回传的数据在此汇总,动态生成覆盖生态功能区的“林火风险图谱”。值班人员紧盯屏幕,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警报。

“一旦发生火情报警,我们15分钟内可以就近调集专业扑火力量。”公司应急事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赵宏语气沉稳地说,依托这套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实现了哪里有风险、谁去处置、怎么到达的全流程可视化调度,做到了“耳聪目明、运筹帷幄”。

科技是利器,队伍是根本。在应急事务中心训练场上,训练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森林消防队员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体能与技能训练,单兵操作、分组协同、水泵架设、紧急避险……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高效。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这是公司全体扑火队员刻进骨子里的信念。他们始终保持全天候战备状态,常态化开展扑火战术训练和防火演练。93台防火车辆加满油料,260台风力灭火机调试到位,45台油锯、40台割灌机逐一试运行,56部卫星电话、106台数字对讲机每日测试信号稳定性……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在海拔千米的伊山瞭望塔上,瞭望员晋颜龙用冻得发红的双手缓缓调整望远镜焦距,目光扫过连绵起伏的林海。这是他与妻子连续第8年的默默守望。夫妻二人常年坚守在瞭望塔,春夏观雷电,秋季盯烟火,吃住在岗,风雨不辍。晋颜龙说:“脚下的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家。”

林海无言,岁月作答。在阿里河森工公司,一道由“天空塔地”织就的立体防护网正越扎越密,为打赢森林防灭火攻坚战注入源源不断的坚实力量。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