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激活改革新动能 谱写发展新篇章——得耳布尔森工公司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包文君
2025-10-28
2031

□本报走基层报道组记者 赵兴祖 通讯员 王刚 刘洁雪

从森林防灭火连续66年无重特大火灾的坚守,到卡鲁奔湿地景区的火爆;从“以工代赈”让职工增收又提气的创新实践,到10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2000户居民回家路的温情举措……

2024年以来,得耳布尔森工公司按照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内蒙古森工集团的部署和要求,以改革破题,以实干作答,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改革发展“施工图”,乘改革之势、持改革之力推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等领域任务落地落实,交出了一份厚重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改革攻坚激活力机制创新增动能

“干什么活挣什么钱、干多少活挣多少钱。”谈及改革,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康达岭经营管护中心309工队队长陈绍辉感受颇深。“员工们参加退化林修复、森林修复、人工造林、植被恢复、森林防灭火等工作,一年下来工资到手比机关干部多4万余元。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多劳多得成为常态,大家现在都抢着干、比着干。”

2024年,得耳布尔森工公司推行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机制,将工作量、工作成效与收入直接关联,一线员工收入平均增长了16.68%。

改革,从“人”这个关键因素破题。得耳布尔森工公司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思维,推行竞争上岗、末位调整,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常态。两年来,11名年轻骨干通过竞争上岗挑起大梁,在岗位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干部员工的危机感与责任感也随之显著增强。

“改革不是做减法,而是通过优化机制,让每名员工都找到合适位置,释放最大潜能。”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浩说。改革直击痛点难点,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向苦脏累险岗位的倾斜力度,以及搭建创新平台、鼓励职工技术攻关等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全体员工的广泛理解与支持,有效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热情。

更重要的是,公司创新探索“以工代赈”方式,将技术含量较低的基建工程交给公司员工完成。2024年以来,共完成管护站维修改造、卫生间改造、更换管道等工程26项,不仅高标准完成了项目建设,更让参与员工获得了额外收入。据统计,参与员工在休班期间,通过此项措施人均增收达4500元。

打破“大锅饭”,勇闯市场路。得耳布尔森工公司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分公司,大力发展汽车维修、保养、道路救援等业务,同时,巧妙盘活闲置资产,利用旧建材自建车库,推出车库租赁服务,短短一个月内,25个车库位就被抢租一空。仅仅5个月就实现营业收入36万元,成功迈出了转型创收的第一步。

“我们依托现有场地和人员技术优势,将原有车库改造为专业修配车间,新增四轮定位机、扒胎机等设备,并迅速投入使用。四轮定位服务在当地具有独特优势,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高元洋表示,改革给了他们机遇和舞台,他们将继续探索多元化经营,为公司和员工创造更多价值。

综合服务中心的改革实践是公司推动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板”,公司鼓励各基层单位大胆创新,走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生态筑基固根本产业增效促转型

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深秋,漫山层林尽染,丰富的色彩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每天上午8时,得耳布尔森工公司贮木中心员工杨利安准时到岗,开始一天的防火巡护工作,实地掌握重点区域的林情,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他说:“防火期内,我们的任务就是死看死守,决不让火种入山。”

进入秋防期以来,得耳布尔森工公司组织112名专(兼)管护员在主要入山口、墓地、旅游景区等重点防火区域,全天候开展森林防火巡护,全面实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确保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用火、野外吸烟等行为。

———18个管护站严把入山检查关口,43条沟系加大公路沿线巡护力度、密度和频度;

———200人的专业扑火队伍,32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伍,3家矿山企业150人的扑火队伍,严阵以待;

———机械化快速反应中队、以水灭火中队、索滑降中队、靠前驻防队伍枕戈待旦,蓄势待发。

…………

生态是得耳布尔森工公司的立企之本,发展之基。两年来,得耳布尔森工公司以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为突破口,构建起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现代化防护体系。

随着森林火灾高危区综合治理二期建设项目落地,得耳布尔森工公司的防灭火装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484台套先进扑火机具、36辆专业运兵车、10架巡护无人机、3架八旋翼运载无人机等装备相继列装,如同为广袤林海装上了“千里眼”和“铁拳头”,火情监测覆盖率提升至95%。

在得耳布尔应急事务部的训练场上,以水灭火中队队员程志强正和队友们专注地操作着新列装的森林防灭火抢险救援设备。这位28岁的“林三代”,去年通过招聘回到家乡,拥有无人机驾驶、特种设备操作证书等多项技能。

面对新配发的各类先进装备,程志强和队友们从原理、参数到维护保养,逐一钻研,力求做到“会使用、会操作、会保养。”他说:“我们要通过勤学苦练,尽快熟悉新装备的各项参数和应用技巧,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大胆改革创新,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卡鲁奔”品牌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公司精准把握市场脉搏,推动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体验升级。热气球、动力伞等低空观光项目让游客得以“俯瞰林海”,成为网红打卡亮点;真人CS、极地越野车、水上乐园丰富了游玩选择;帐篷酒店、星空房车提升了住宿体验。与此同时,公司创新运营模式,采取“轻资产+平台化”合作,与知名旅行社和专业机构联手,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24万元,省外游客占比高达八成,“卡鲁奔”已然成为区域生态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民生为本添温暖福祉提升绘新景

“现在核销医疗互助太方便了,我带着诊断书、费用凭证和银行卡三样东西,到职工服务中心不到十分钟就办完了手续,第二天互助款就到账了。没想到公司推出的便民举措这么贴心,真正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谈及最近办理医疗互助核销的经历,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员工刘兴华难掩喜悦。作为一线员工,他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今年两次住院治疗的花销曾让他忧心忡忡。

这样的暖心场景,正是得耳布尔森工公司深化民生工程建设的生动缩影。2024年以来,公司党委以“职工需求清单”为工作导向,构建起“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员工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在工会职工帮扶中心,新上线的“智慧核销系统”实现医疗互助“一站式”办理。员工只需提交电子病历、费用清单和银行卡信息,系统自动比对参保数据后即可完成审核,互助金发放周期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七个工作日内。据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442名员工通过该系统快速办理核销,累计发放互助金35.70万元。

针对员工群众反映集中的生活难题,得耳布尔森工公司自筹资金在居民小区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2000户地区员工群众回家的路,温暖大家的心。同步推进改造员工宿舍12间,更新供暖管道2.4公里,为偏远管护站、林场配备智能冰箱、智能电视、健身器材、供暖等设备。

聚焦长期困扰一线员工的用水难题,公司创新采用“探采结合”方式,在6个偏远管护站钻探深水井5眼,配套独立储水罐和智能阳光板房温室,彻底结束了员工“冬季融雪水、夏季河沟水”的历史。青年岭管护中心花楸山管护站管护员黄文良笑着说:“打了深水井,建了卫生间,现在站里生活比家里还舒坦。”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得耳布尔森工公司以改革驱动发展,以实干为舟、创新为桨,驶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程。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