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森林调查规划院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spring
2017-02-07
676

       (■ 本网见习记者 张淳源) 近日,记者在森林调查规划院第三次科技大会上获悉,该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1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林业局、自治区和森工集团(林管局)的奖励,38篇论文获自治区森林经理学会优秀论文奖,15篇论文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多年来,规划院始终把科技兴院作为推进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紧紧围绕林业建设发展需求,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近年来,规划院抓住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的有利机遇,全面实施科技兴院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为建设创新型规划院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2年,规划院成立了林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积极拓展监测内容和范围,在原有调查因子基础上增加生态监测因子,实现了与林区林地年度变更工作紧密衔接。通过对林区森林资源碳储量和碳变化量年度常规监测和天保工程实施中期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开展了森林生态项目监测研究,为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年度实时监测奠定了基础。

       结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机遇。2015年8月,成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监测评估中心,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优先发展之策、率先发展之本、领先发展之基来抓,在碳汇、生态监测评估、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负氧离子调查等科研项目率先突破,增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决策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院两中心”建设的推进,构筑了规划院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为规划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舒展科技创新的翅膀

       2014年,规划院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审批立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长可变密度动态模型推广示范》项目,建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长可变密度动态模型应用系统,实现了数据更新落实到数据库每一个小班,可预测不同间隔期资源变化情况;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森林资源更新数据实时落实图面上,实现了森林资源属性数据与图面信息的对接和同步更新。

       2015年10月,规划院《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艺改革研究》项目通过森工集团(林管局)鉴定,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备案。该项目充分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更多的开发、利用遥感数据的信息资源,增加了调查设计的技术含量,减少了野外调查工作量。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规划院更加注重高新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森林调查规划设计中,采用卫片区划、GPS定位、GIS成图、PDA数据采集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森林资源调查、工程规划设计、制图工作全面实现了数字化。

       目前,规划院已发展成为具有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监测、林业专业调查、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林业生态工程咨询、生态监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测绘、电子地形图制作、地形沙盘制作、卫星遥感影响制作、林业专业用图编绘、复制印刷等多项专业齐头并进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

       栽梧桐引凤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为规划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智力保障和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自2014年以来,规划院共招录各专业研究生和大学生近30人,人才引进力度空前。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在人才培养上,规划院利用兴安大讲堂、导师带徒、外请专家讲座、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科技队伍素质。同时,规划院积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撰写论文,展示科研成就,开展学术交流,推荐优秀科技成果和优秀论文以及优秀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级评选奖励活动,激励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激活了一池春水。该院有3人被评为林区学术带头人、11人被评为林区技术骨干、1人荣获中国林业工程建设领域资深专家和内蒙古“草原英才”荣誉称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长可变密度动态模型研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艺改革研究》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在推广应用,为大兴安岭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