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9月10日至15日,我参加了林区在井冈山革命传统学院举办的理想信念培训班,学习了自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发生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特殊的教学方式、入情入景的诉说、烈日下的亲身体验,都使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经历了思想的洗礼,获得了精神境界的升华,同时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和同学情谊。
井冈山红色培训课程以走井冈山道路,领悟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线,以缅怀前人、激励今人、教育后人为目的。在井冈山短短5天的课程里,安排了10场现场教学、2场专题教学以及1场访谈教学、1场体验教学和1场情景教学,这些课程打通了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理论与情感的阻隔,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现场教学中,将革命旧址、旧居、史料等转化为了教育培训的鲜活教材,通过讲解、点评、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了教学优势,实现了看、听、思、悟的有机结合,使学员产生共鸣,理解历史,感悟精神。
在拓展教学中,我们深刻理解了红军队伍顽强作风和高效执行能力的由来,解码了红军队伍能够从逆境中发展壮大并不断战胜强敌的内在因素:一是团队需要敢于担当的领导者。团队的领导者就是团队的核心人物,是有魄力、敢于担当的人。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佳决策、选出最好的方案,凝聚团队的力量,向同一个方向努力。二是团队需要分工协作。团队的魅力在于通过分工协作,互补互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规避自身不足,以达到最大工作效能。这一点在划竹筏比赛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三是团队需要必胜的信心。信心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在团队中它可以鼓舞士气,可以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可以影响最终的结果。在唱红歌的时候就能看出哪个团队最有势气、最有信心。
在访谈教学中,我们见到了袁文才烈士的孙子袁建芳,曾志同志的孙子石井龙,还有老红军江志华的孙女江满凤。我们听着他们的故事,凝视一张张革命老照片,观看一帧帧历史影像。历史和现实的碰撞震撼了我们的思想,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对井冈山精神时代价值的思考,激发了我们传承井冈山精神的责任。
在情景教学中,我们观看了大型革命斗争实景演出《井冈山》,我仿佛也置身那群山硝烟弥漫、军民同仇敌忾的战场,因红军战士和百姓的牺牲而落泪,因战争而不得不骨肉分离的亲人而感伤,因优美的歌声而融入到军民鱼水情,因一盏盏火把而心生对中国革命的希望,因轰隆隆的炮声而胆战心惊,因党旗的再现而坚定革命的信心,因老乡出场举着火把相送而感到恋恋不舍,甚至晚上休息,很多演出的场景还在脑海回绕,久久不能消散。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我们党的思想原点。瞻仰旧址,置身其中,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仿佛每棵翠竹、每条小路、每支红歌都在讲述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每一位革命先辈都在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上鲜活起来:我们仿佛能看到毛主席在八角楼油灯下奋笔疾书的剪影,依稀能听到朱总司令挑粮上山时扁担压在肩膀上的嘎吱声,真切领略到红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血浓于水的革命情谊,真切体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豪迈气魄!我们来这里是给自己洗洗脑、洗洗肺,洗洗心,树立一种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将培训时的激动、热情、豪言壮语,转化为投身事业的行动,将党性学习的一阵子,转化为努力工作的一辈子。(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