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郁郁葱葱的森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家为林,与大山为伴、与山林为伍,甘守寂寞,常年驻扎在山林中,每天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穿行在茫茫林海中,用辛勤的付出守护着15819公顷林地的安全。他们就是内蒙古大杨树林业局奎中林场大河子外站的管护员。
大河子外站地处内蒙古大杨树林业局奎中林场西南,与吉文林业局、毕拉河林业局接壤,这里人员构成复杂、流动人口多,又是三局的交界地带,管理难度大,是大杨树林业局的一类火险区,而外站的4名管护员就是这密林深处的“守护神”。
10月19日上午8点30分,笔者一行驱车前往距局址128公里的奎中林场大河子外站,3个小时的路程,几乎一半时间都是颠簸在泥泞、崎岖难行的林间便道,稍不留神,摇摆不定的身体就会撞到车窗上,近中午12点终于到达位于密林深处山坡上的这所外站。他们住房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厨房里有几颗大白菜和一口咸菜缸,四张简易铁床上的被褥虽有些陈旧之色,但叠放的干净、整齐。窗前的小木桌上的电视机是他们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来源”。管护员李延斌说,每天巡山很辛苦,看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乐趣。而这一乐趣只有在晴朗的天气中才能实现,因为他们的日常用电要依靠几块简小的太阳能板获取电量,阴天的日子他们要留着电瓶储存的电量给对讲机充电,以确保及时汇报每天的巡护情况。
深秋的林子里有些冷,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伴随着的还有他们行走在密林中脚踩松枝、枝桠的咯吱声。“我们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林区当‘野人’,我们哥几个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站长赵新东打趣道。
大河子外站的四名管护员其中最大的今年已经58岁,四人的平均年龄53岁,在防火期,他们一住就是3、4个月,距离最近的村庄也有30余里地,驾车需要一个半小时,下雨天只能坐拖拉机才能出来。赵新东介绍说:“一般半个月能下去买点菜,容易坏的不买,就土豆和大白菜买得最多,由于交通不便,每人上山前都要带上10余种药,以备不时之需。”天暖和时他们可以喝到距外站不远的井里的水,天冷了井里水冻住了就只能走到300米外的沟塘子里打水。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单调、寂寞、艰苦的管护工作,没有吓退他们,他们用行动践行着管护员的光荣使命。
“每次走到巡护区域,也就该吃午饭了。”赵新东说。因为巡护面积大,他们两人一组早上7点半出发带着馒头和咸菜便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在防火紧要期,每天除了巡护外,还要入户宣传护林防火政策、条例,讲解护林知识,同村民签订防火责任状,增强群众的护林防火意识,自2012年建站至今15819公顷的森林里不再有植被破坏,不再有砍伐者的身影。
“巡护工作单一、枯燥,但必须有人做,想想为子孙后代守好这座大山,我们就觉得再多的艰苦是值得的,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赵新东面对眼前的林海笑着说道。
与青山做伴,与密林相守,这在都市呆久了的人看来,是很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日复一日的单调、寂寞,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巡山苦,思念家人苦,寂寞更苦。但也有乐,乐在守护了一片绿色,特别是看到眼前的绿色不断延伸,林子里的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心里所有的苦都化作了甜,所有的付出都觉得值得,就像这深远的绿色一样。正是因为有这些护林人无言的坚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片林海彩潮,才能如此的妩媚多姿。(李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