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来自绰尔林业局的报道之一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刘轶欧 于霄辉 王淑坤 通讯员 李浩
四月的林区,冰雪初融,乍暖还寒。绰尔林业局的雅多罗湿地公园一片静谧。这里是绿头鸭、金雕、鸳鸯、灰鹤等40余种禽类生存繁殖的地方,也是它们越冬、迁徙的“中转站”。雅多罗是鄂温克语,意为广阔的花海,湿地面积达到2.4万余公顷,占全局总面积的5.7%。这里涵盖了森林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草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四大湿地特征。在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平衡作用。
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障伊敏河源头流域乃至下游呼伦贝尔大草原用水的安全,绰尔林业局2016年6月申报了内蒙古绰尔雅多罗国家湿地公园,于2016年12月得到批文,2017年开始投入建设,同年又申请建立了湿地保护小区。林业局组织各林场管护员学习 《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等国家最新的政策规定,把湿地保护作为日常巡护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出台了《清理、规范养殖实施方案》,严禁在湿地保护区内放牧。
走在绰尔林业局的街头,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满眼的绿色美丽的风景。几年来,林业局始终以构建生态型功能区、园林型城镇为目标,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绿化、景观绿化,逐年提高绿化建设的品味和档次。对景区、主要街道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精雕细琢,强化对零星地块的规划利用,采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真、阔叶树种相结合,融入园艺和景观元素,打造“一街一景、一点一品、绿美结合”的绿化景观。
“干群携手、共建家园”在林业局的绿化造林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常态。领导分片包干制、领导干部义务植树“挂牌”制、“谁栽植、谁管护”责任制、缴纳绿化保证金制度……从保栽植、保抚育到保成活,突出示范作用,强化制度管人、追责问责,攻克了干旱、坡陡、土壤贫瘠诸多难关,在整地标准、树种选择、栽植模式、抚育技术等方面,创造了独具绰尔特色的成型技术,让荒山秃岭披上“绿装”,让绰尔山水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2017年,林业局局址绿化造林501.46亩,植被恢复造林703.8亩,补植补造1万余亩,荒山荒地造林3002.1亩,森林覆盖率达84.75%,在林区生态版图中标注出一个醒目的绿色坐标。
让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林业局已经实现两笔林业碳汇交易,交易额突破100万元。2014年7月21日林业局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签署开发和管理咨询服务协议,基金会帮助林业局完成各种必要的项目设计、监测、审定、核查、以及协助进行核证碳减排量(VCU)的注册、签发和注销手续。
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局还将有序推进碳汇工作发展,继续加大开发力度,本着以售保建的原则,将前期碳汇交易收入全部投入建设森林碳汇项目,继续扩大森林碳汇基地,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2017年林业局实现连续2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目标。成绩的取得,是“从严从细管理、超前超常防范”防火理念和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初心与决心的体现。他们邀请部队官兵担任教员,对防扑火队员进行严格的军事化体能训练和实战演练,打造出一支反应快速、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的队伍。同时在职工群众中树立“森林防火无小事”的思想,以林场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并纵向延伸至每个小工队、班组、野外用火点,以至每个职工家属,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将防火区域进行分解,量化、细化到人头,落实到山头、沟系、林班、小班,把森林防火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山山有人管、重点有人守、责任全覆盖,织就了一张严密细致的“天罗地网”,构筑起一道巩固生态成果、保护绿水青山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