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来自绰尔林业局的报道之二
■ 本网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凌鹤闻 王淑坤 通讯员 李浩 在这里,停下脚步,跟随心跳的节奏,看朝霞如何变幻,听风儿真情告白,任思绪任意翱翔,将心境与美景相融,尽情享受“慢生活”。
自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绰尔林业局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接连获得“绰尔大峡谷国家级森林公园”“绰尔雅多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慢生活休闲小镇”“中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6张国家级旅游金名片,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森林步道。2017年年底,绰尔又获评为“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让小镇的名片更加靓丽。
早在2010年,绰尔林业局就以“绿色”为主题,强化规划引领,树立精品意识,通过大规模开展绿化造林、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狠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使林业局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在停伐后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绿色转型之路,绰尔林业局依托自然禀赋,加大了生态景区开发建设力度,将旅游业打造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逐步形成了“一座山、两个园、三种文化、四大景区、五个旅游集散地、六大旅游骨干支线”的旅游发展思路。
兴安云顶度假景区、兴安大峡谷景区、森林温泉小镇景区、古扎线天然石峰景区、玉溪公园景区、金色河湾景区和兴安天路组成的“六景一路”生态核心旅游区,以其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森林康养”作为一种依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融入森林游憩、休闲、度假、疗养、保健、运动、养老等健康服务功能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成为了一种国际“潮流”。绰尔林业局进一步抢抓市场机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森林康养”这股国际“潮流”引入绰尔的茫茫林海。
随着2017年底绰尔“绰尔大峡谷国家级森林公园”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今年1月,绰尔林业局积极与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中关村绿色发展新型智库进行沟通,邀请从事林业碳汇、森林疗养等方面的国际国内最具权威知名的6位专家、教授到绰尔林业局进行授课,为林业局200余名干部职工进行了林业碳汇交易与森林疗养基础培训,让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起绿色发展意识。
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近年来,绰尔林业局倾力挖掘锡伯族文化、鄂温克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三种文化”内涵,努力提升绰尔旅游知名度。
时光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鲜卑先人从大兴安岭嘎仙洞迁移到呼伦贝尔呼伦湖时,把原驻地在绰尔河流域下游的一支部落既锡伯族先祖留下来守护故土,日后,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千年的锡伯族后代于乾隆年间移居新疆……
2017年9月,在绰尔林业局锡伯族历史文化论证会上,由国内著名锡伯族研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结果,确认绰尔林区为锡伯族原住地。
这一认证结果破解了锡伯族原住地是否在绰尔林区的重大历史问题,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挖掘到一个新的民族文化元素,锡伯族文化依托绰尔河和伊敏河流域传承传播,赋予了绰尔旅游多元的文化内涵。
依托“锡伯族原住地”的历史认证,古营河林场日臻完善锡伯族风格的建筑,进行锡伯族“民俗特色村”建设,贝伦舞、瑞兽传说……一个个独特的锡伯元素让古营河林场尽显民族风情。
绰尔河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银带,将古营河、一支沟、敖尼尔3个林场串联起来,如珍珠项链一般镶嵌在翠色林海之中,这恍如隔世的人间秘境正等待着旅行者前来领略它独特的风韵。
塔尔气镇区、古营河“森林人家”、一支沟温泉养生区、敖尼尔休闲度假区组成了面积734.4公顷的绰尔慢生活休闲小镇,镇区内白墙黛瓦、干净整洁,处处带给人们安静惬意的气息。
如今,在绰尔,一个“山、水、田、林、城”为一体,集聚吃、住、游、休闲、康养功能的业态已经形成,渔牧、林农、民族、民俗文化让这里的生活体验五彩缤纷。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绰尔林业局转型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
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生态与产业齐头共进,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保障好民生,推进构建内蒙古大兴安岭“1+N”发展体系,以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战略推动绿色转型。